對乙酰氨基酚,亦稱為撲熱息痛,是許多人常用的解熱鎮痛藥,然而,這種看似安全的藥物卻隱藏著潛在的致命危險。根據研究,中毒案例的發生愈來愈頻繁,尤其是在美國和英國,對乙酰氨基酚中毒已成為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乙酰氨基酚過量服用後,首先出現的症狀通常不明顯,甚至有些人未必會察覺到身體的變化。
中毒的症狀通常會經歷三個階段。在初期,患者可能只有輕微的全身無力、腹部不適或噁心等不特異症狀,這可能會讓人誤以為只是普通的不適。然而,稍後的24至72小時內,肝臟開始受到嚴重損傷,表現為肝功能指標異常升高,甚至伴隨右上腹疼痛的現象。若進入第三階段,則可能出現顯著的肝衰竭,臨床表現為凝血功能受損、低血糖、急性腎衰竭等多重併發症。
這種毒性反應的基本機理涉及藥物代謝。當攝入的對乙酰氨基酚超過肝臟的代謝承載量,毒性代謝物N-乙酰-p-苯醌亚胺(NAPQI)會大量產生,這種物質對肝細胞造成嚴重損壞,使得身體的抗氧化劑谷胱甘肽被過度消耗,造成細胞死亡和肝壞死。
肝損傷的嚴重程度通常與劑量和個體反應有關。
對乙酰氨基酚的中毒風險與許多因素有關。慢性酗酒、營養不良及同時使用其他肝毒性藥物都是影響中毒機率的因素。特別是對於在流行病學方面,英國報導其成為最多人因過量而送醫的藥物,而美國則每年報告超過10萬起的中毒案例,尤其是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非常容易因意外過量服用而造成嚴重健康問題。
診斷通常依賴於血液中對乙酰氨基酚的濃度測量。醫生會依據所採用的Rumack-Matthew標圖來評估患者的肝臟損傷風險。這一標圖提供了一個指導,幫助醫療專業人員決定治療必要性與急迫性。採血的時間與濃度讀值都十分關鍵,通常需要在服用後的一定時間內進行檢測以獲得準確的結果。
早期治療對於避免肝衰竭至關重要,死亡率僅為0.1%。
治療方面,對乙酰氨基酚的解毒劑為乙醯半胱氨酸(NAC),它能促進谷胱甘肽的合成,既能中和NAPQI,又能保護肝細胞不受損害。研究顯示,若在服用後8小時內開始使用乙醯半胱氨酸,相對有助於顯著降低肝毒性風險。若延遲超過此時間,則有效性會急劇下降,肝壞死的風險會大幅增加。
老實說,這樣的狀況令人不寒而慄,因為只是一天的服用劑量過高,卻可能需要面對生死考驗。正因為此,醫療界強調對藥物的合理使用,避免隨便自我投藥引發無法逆轉的後果。
在許多國家,為了減少對乙酰氨基酚的過量事件,對其銷售數量進行了限制。例如,英國將非處方的對乙酰氨基酚劑量限製為32粒,而愛爾蘭的限制則是24粒。此舉確實對降低中毒的死亡率有顯著效果。此外,定期對公眾進行用藥安全教育也能幫助提高人們的認知,減少意外中毒。
當局需要平衡用藥的可及性與安全性,這是一項挑戰。
再者,醫療機構也在探索其他潛在的替代方案,藉由研發新的藥物來降低肝毒性,或是合併投藥來減少副作用,這些都是未來改進的方向。
在我們便利地使用每種藥物的同時,也真的需要仔細思索,這些經常服用的感冒止痛藥是否也可能潛藏著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