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乙酰氨基酚中毒,亦即乙醯氨基酚中毒,主要是由於過量使用這種藥物所引起的。許多人在過量服用後的前24小時內,可能會經歷輕微或無特異性症狀,如疲倦、腹痛或噁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症狀可能隨之消失,然後在幾天後,患者可能會出現黃疸、凝血問題和混亂等因肝衰竭引起的徵狀。進一步的併發症可能包括腎衰竭、胰腺炎、低血糖和乳酸酸中毒。若沒有及時治療,死亡通常會在中毒後的4到18天內發生。
危險的並不僅僅是對乙酰氨基酚本身,而是它的代謝產物N-乙酰-p-苯醌亞胺(NAPQI),這才是導致肝臟損傷的罪魁禍首。
對乙酰氨基酚中毒的症狀和體徵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過量服用開始的幾個小時內出現,症狀包括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及出汗等。然而,在整個第一天的中毒期間,患者常常症狀輕微或無特異性。少數在大量過量服用後的患者,可能會早期出現代謝性酸中毒和昏迷。
第二階段在過量服用後24至72小時出現,顯示出肝臟損傷的跡象。肝細胞在代謝對乙酰氨基酚的過程中發生損害,肝活檢的病理學特徵顯示肝臟某些特定區域有凝固壞死。此階段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右上腹疼痛,肝功能的生化指標也會變化;如國際標準化比率(INR)及肝酶ALT和AST的數值上升。如果不及時治療,這一階段會進一步導致急性腎衰竭。
在第三階段,通常在3至5天後,可能會出現大規模肝壞死的併發症,最終導致肝功能衰竭和多脏器衰竭等嚴重後果。如果患者能夠在這一階段存活,肝臟和腎臟的功能在幾周內通常會恢復正常。因此,對於對乙酰氨基酚中毒的治療及早介入至關重要。
影響對乙酰氨基酚中毒風險的因素包括:慢性酗酒、營養不良以及同時服用某些肝毒性藥物。研究顯示,慢性酗酒的人群中,64%報告每天攝取超過80克的酒精。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因素可能與提高肝臟的對乙酰氨基酚等藥物的代謝有關,導致產生更多的有毒代謝物。
對於對乙酰氨基酚中毒的診斷,患者的用藥歷史是非常重要的資訊。通過測量血液中對乙酰氨基酚的濃度,結合Rumack-Matthew計算圖,醫生能夠估算出中毒的嚴重性及進行適宜治療。一般來說,在服用後的頭4小時內抽取的血漿樣本來評估濃度的準確性較低,因為藥物可能仍在消化道中被吸收。
一旦確診為對乙酰氨基酚中毒,則需立即進行胃腸道的去毒。由於正常情況下對乙酰氨基酚在兩小時內可完全吸收,因此在這段時間內進行去毒最為有效。一般使用活性炭進行胃腸去毒,以減少藥物的吸收。若患者在服用後8小時之內就醫,應立即使用解毒劑乙酰半胱氨酸(NAC)以補充谷胱甘肽,提高體內抗氧化能力,有效減少肝臟損傷。如果患者在超過8小時後就醫,則應立即開始使用NAC進行治療。
如果不及時進行處置,對乙酰氨基酚中毒會造成無法逆轉的損傷,你是否知道自己與此藥物的距離有多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