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的超量使用被認為是肝臟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每年在美國就有超過100,000起對乙酰氨基酚中毒的案例,其中年輕兒童尤為常見。殊不知,這種普遍被用作鎮痛藥和解熱藥的藥物,若使用不當,可能對肝臟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
對乙酰氨基酚本身並不會直接導致肝損害,而是其代謝產物N-乙酰-p-苯醌亞胺(NAPQI)所引起的。
中毒的初期症狀通常在服用超量後的24小時以内並不明顯,包括疲倦、腹痛和噁心等不特異性症狀。許多患者在最初的幾天內並沒有出現明顯症狀,這使得自行服藥或誤服的情況屢見不鮮。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會演變。24到72小時內,肝臟的損害將變得更加明顯,患者可能會出現右上腹部疼痛。此時,生化指標將顯示肝功能受損,轉氨酶(ALT和AST)水平顯著上升。
當AST和ALT超過1000 IU/L時,便可診斷為對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細胞壞死。
在經歷3至5天後,若病情繼續惡化,可能導致肝臟的瘋狂壞死及全身性多脏器衰竭,最終可引起死亡。然而,如果能夠度過這一階段,患者通常會在幾周內恢復至正常水平。
肝損傷的嚴重程度取決於服用的劑量以及是否及時接受適當的治療。
在正常療程劑量下,對乙酰氨基酚相對安全,但一旦服用超量,便會使肝臟的解毒能力受到重大挑戰。當肝臟代謝這種藥物的能力超過它的處理能力時,NAPQI的產生便會上升,導致肝臟細胞的直接損害。
在動物研究中,肝臟的谷胱甘肽儲備必須降至正常水平的70%以下,肝臟才會出現毒性反應。
除了劑量外,某些因素也可能增加對乙酰氨基酚中毒的風險。過量的酒精消費、營養不良及同時服用某些肝毒性藥物均可促進此類中毒的發生。特別是慢性酒精使用者在某些情況下反而會增加對乙酰氨基酚的毒性。
此外,一些藥物如異煙肼、某些抗癲癇藥物也可能進一步提高肝毒性的風險。
確定對乙酰氨基酚中毒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血液檢測其濃度。Rumack–Matthew 縱向圖(nomogram)是醫療人員用來評估對乙酰氨基酚中毒風險的有效工具,這種圖表可以在服藥後的幾小時內輔助分析。
在遭受到中毒的早期可進行胃腸脫毒,通常建議在服藥後的2小時內進行會有最佳效果。最常見的脫毒措施是給予活性炭,因其能有效吸附對乙酰氨基酚。
對於較晚出現的中毒情況,N-乙酰半胱氨酸(acetylcysteine)是其主要解毒劑,能有效減少肝臟損傷的風險。
後續預防措施的主要方向之一是限制乙酰氨基酚的可獲取性,例如,有些國家已經限制了銷售包裝的數量。其他策略如與抗毒劑合併銷售、開發新型藥物替代品等都是在探索的選項。
儘管對乙酰氨基酚的過量使用對健康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但它在治療中的安全性仍然不可忽視,因此,有必要加強醫療和公共健康領域的宣導,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監控意識。
然而,隨著我們對這一過程的認知加深,我們不禁思考:在平日用藥時,我們是否真正重視用藥的安全性和正確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