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CPTSD)是一種與壓力有關的心理行為障礙,通常是因為面對複雜創傷而引發的。這些創傷通常是指持續或重複的事件,造成受害者無法逃脫的感覺。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CPTSD是創傷後壓力症的一個類別,除了PTSD的症狀外,還有三個重要的症狀群:情感調節障礙、負面自我信念(如羞愧、內疚、對無端失敗的感覺)和人際關係困難。此症狀包括持續的恐懼感、無價值感、無助感、身份或自我感的扭曲以及高度警覺等。
CPTSD的歷史沿革可以追溯到20世紀,許多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開始注意到,某些人因長期的心理創傷而發展出一系列獨特的心理症狀。
CPTSD的早期描述不僅強調了創傷的類型(如持續的、重複的),而在ICD-11中,並不需要特定的創傷類型便可診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ICD-11,自2018年以來,CPTSD已被正式納入缺乏的健康診斷中,並於2022年生效。
過去的ICD-10版本曾提出一項名為「災難事件後持續人格變化」(EPCACE)的診斷,它是CPTSD的前身。值得注意的是,澳洲健康指導(HDA)和英國國家健康服務(NHS)均已承認CPTSD作為一種心理疾病。然而,美國精神病學會(APA)尚未將CPTSD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在DSM-IV中,與此相關的「極端壓力障礙」(DESNOS)曾被研究納入,卻最終未能被納入。相反,DSM-IV和後續的DSM-5擴展了PTSD的症狀,以更好地捕捉各種創傷後的症狀。
在對成年人 PTSD 的診斷中,主要考慮的是其因創傷而遭受的痛苦,如在戰爭或強姦中遭受。然而,許多兒童的情況卻有所不同。兒童可能受到長期創傷,如虐待、家庭暴力、功能失調或與主要照顧者的連結中斷。Bessel van der Kolk 解釋道,發展創傷障礙(DTD)可能是CPTSD在兒童中的等效形式。這一發展型的創傷讓孩子面臨精神疾病和醫療上的風險。
持續的創傷在兒童期間會導致的症狀與PTSD描述的症狀不同。這些症狀包括人際關係邊界、信任缺失、社交孤立和情感調節困難等。
對於成年人而言,CPTSD的表現常常開始於童年時期的長期人際創傷。這些早期的創傷打斷了他們發展健全的自我意识。常常是與照顧者或兄弟姐妹的關係中,對於情感和身體的痛苦或忽略所造成的影響。
CPTSD的診斷考慮曾經出現的情境,但在1994年的DSM-IV中被排除,DSM-5中同樣列出了PTSD。ICD-11自2018年首次公布以來則已包含CPTSD。為評估ICD-11的CPTSD,存在一套有效的自我報告量表,即國際創傷問卷(ITQ)。
雖然複雜性PTSD有著其獨特的症狀集,但它與PTSD之間的區別仍然值得關注。根據ICD-11的規定,只有在滿足所有條件的情況下才能診斷為CPTSD,這包括情緒調節的困難、自我信念的改變,以及在與重要人物保持密切關係方面的困難。
對於標準的證據基礎治療雖然有效於PTSD的治療,但對於CPTSD的治療常常需要處理人際關係的困難及其他不同的症狀。Judith Lewis Herman在她的著作《創傷與回憶》中提出了一個三階段的復原模式:建立安全感、對失去的回憶和哀悼、重新連接社區和廣泛的社會。她認為,只有在療癒的關係中,才能發生復原。
治療C-PTSD的過程常常涉及對功能障礙的問題進行優先處理,這是相較於PTSD症狀的重要性。
隨著對CPTSD的認識和研究逐漸深化,專家們也在不斷探討更有效的治療模式和手段。這讓許多曾經受到複雜創傷影響的人們看到了希望。但我們也需思考,面對這種心理困境,社會該如何提供支援與理解,以促進每個人的復原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