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細胞癌(BCC)是最常見的皮膚癌類型,其出現頻率之高,讓許多民眾對此病症的認知卻相對不足。BCC的特徵通常是一個無痛的凸起皮膚區域,可能表面光滑並伴隨有細小血管。這種癌症生長緩慢,儘管能夠侵蝕周圍組織,卻很少向遠處擴散,死亡率亦極低。
根據資料顯示,基底細胞癌在全球癌症病例中占至少32%,在其他種類的皮膚癌中,約80%都是基底細胞癌。
引發基底細胞癌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紫外線曝露、淺色皮膚、放射治療、長期接觸砷和免疫系統功能差。特別是在兒童時期接觸陽光,對後續發展基底細胞癌的影響尤為顯著。此外,日光燈等人工紫外線來源也日益成為此癌症的危機因素。
大部分基底細胞癌出現在陽光曝露的身體部位。其細胞的組織學特徵使其得名於表皮最底層的基底細胞。儘管基底細胞癌主要源於這些細胞,但事實上並非所有的基底細胞癌皆起源於基底層。癌細胞的形成與紫外線引起的DNA損傷有關,這種基因突變會導致細胞無序增生。
陽光過度曝曬會導致胸苷二聚體的形成,這是一種DNA損傷的形式,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損傷會累積並引發突變。
目前,許多研究顯示,DNA修復能力的下降可能是造成個體對陽光誘發的基底細胞癌抵抗力不足的原因之一。此外,基底細胞癌與其他皮膚病變如日光性角化症、皮脂腺角化症,以及鱗狀細胞癌也有密切聯繫。
基底細胞癌的診斷通常需透過皮膚活檢,以進行組織病理學分析。當臨床疑慮極高但仍不明確時,表皮刷檢的方法顯示出較高的靈敏度與特異性。在確診的過程中,病理學家可透過特定的免疫組織化學技術來鑑定腫瘤細胞的存在。
對於基底細胞癌的治療,主要選擇為手術切除。對於小型的癌症,標準的外科切除是最普遍的治療方式。而對於多次復發的情況,Mohs手術則被認為是一種更有效的解決方案。此外,冷凍手術、電灼刮除、局部化學療法等其他治療方法也在臨床應用中發現應用價值。
基底細胞癌的預防主要在於減少陽光曝露,使用至少SPF 30的防曬霜是一個有效的措施。然而,那些在非陽光曝露的部位出現的基底細胞癌,則暗示病因更加複雜。
儘管基底細胞癌的治療方法相對多樣且效果良好,但若肆意忽視皮膚健康,仍會導致病情加重。而治療後的復發情況在不同案例中也有所不同,從1%到50%不等,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皮膚癌的預防與識別是多麼重要。
面對基底細胞癌這一全球最常見的皮膚癌,我們應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增進自我防護與健康知識,以避免這一病症的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