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篩檢是針對無症狀、健康狀態良好的女性進行的醫學篩檢,旨在實現更早的診斷。人們相信,早期發現將改善治療結果。然而,關於自我檢查的有效性,專家們的意見卻存在分歧,這不禁讓人思考:乳腺自我檢查真的有其必要性嗎?
根據2003年的Cochrane評論,自我檢查乳腺與降低死亡率並無關聯,並且與其他篩檢方法一樣,會增加對女性的傷害,導致誤診和不必要的生物檢查。
乳腺自我檢查通常是女性自己通過觸摸乳房來檢查看是否有腫塊或其他異常。然而,眾多醫學證據並不支持在乳腺癌風險相對典型的女性中進行這種檢查。大約80%的腫塊被發現為良性,這進一步挑戰了自我檢查的有效性。
然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Lillie D. Shockney教授強調:“40%的乳腺癌診斷都是由女性感覺到腫塊而發現的,因此建立定期的自我檢查非常重要。”
除了自我檢查,已經有許多篩檢測試被採用,包括臨床檢查、乳房攝影、基因篩檢、超聲波和核磁共振成像等。乳房攝影是一種相對快速且在發達國家廣泛可用的篩檢方法,它通常分為診斷性乳房攝影和篩檢性乳房攝影兩種模式。根據研究,乳房肌腺組織密度會影響乳房攝影的效果。
然而,歐洲委員會的科學建議機制指出,對於乳腺組織密度較高的女性,應考慮使用核磁共振成像來替代乳房攝影。
對於乳腺癌篩檢的爭議來自於篩檢所帶來的潛在傷害,如誤診和不必要的治療。在對中年女性進行乳房攝影的過程中,雖然有少數生命得以延長,但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篩檢的好處可能並不足以彌補相關風險。有評論指出,常規篩檢可能導致許多女性接受過度醫療。
具體來說,針對50至75歲女性的Cochrane回顧發現,乳房攝影所降低的乳腺癌死亡風險僅為15%。然而,許多研究顯示,在接受常規篩檢的女性中,無論是因癌症死亡或其他原因的死亡率都與未進行篩檢的女性相當。這引發了關於篩檢是否有效的質疑。
關於篩檢的有效性,《北歐Cochrane文獻集》在2012年指出,由於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的進步,乳腺攝影對於挽救生命的效果日益減弱。
醫學界中的一個主要辯論是,篩檢是否增進了健康性。一方面,篩檢能夠較早地發現某些潛在的乳腺癌,但另一方面,過度篩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不必要的焦慮和檢查結果引發的醫療程序,卻不容忽視。因此,針對低風險女性的篩檢價值仍然充滿爭議。
有研究指出,每1000名50歲女性接受每年乳房攝影篩檢,僅有一名女性因早期發現得到生命延長,而同時卻會有2到10名女性被誤診需要接受無意義的治療。
進一步研究顯示,費用及心理壓力也是許多女性考量的重要因素。女性在面對每次篩檢時,常常對未來的無數次檢查充滿焦慮,過去的醫學數據顯示,約90%的女性在得到「假陽性」結果後,會感受到極大的恐懼與焦慮。然而,即便確認結果為假陽性,這種過程仍可能對她們的生活質量產生持久影響。
對於乳腺自我檢查及篩檢的結論,專家的意見不一,這使得女性在面臨檢查決策時格外困惑。究竟在自我檢查和篩檢之間,如何才能做出更合理的選擇,避免過度醫療帶來的身心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