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政壇正經歷一場顛覆性的變革:自2013年成立以來,替代德國(AfD)這個極右及右派民粹主義政黨迅速崛起,並持續挑戰傳統政黨的地位與影響力。這一背景不僅反映了德國社會對於移民政策和歐洲聯盟的深刻矛盾,也體現出國內不同政治趨勢的激烈對抗,尤其是在對待穆斯林移民與經濟政策的辯論上。
在當前德國的政治環境中,AfD的支持率再度上升,甚至成為第二大受歡迎的政黨,這一變化讓人不禁思考,傳統政黨的地位是否正受到威脅。
AfD的成立源於對歐元區政策的不滿,該黨創始人如亞歷山大·高蘭德和伯恩德·盧克表達了對德政府的經濟政策及其對於南歐國家的財政救助的堅決反對。如今的AfD,已經超越其創始時的經濟自由主義立場,逐步向更為極端的民族主義和反移民路線發展。該黨在2017年聯邦選舉中獲得了12.6%的票數,這一結果使其成為第三大黨,並宣告其正式進入德國聯邦議會。
隨著AfD不斷的擴張,其政策也逐漸淡化了早期主張的經濟自由主義色彩,強調的問題包括反對移民、抵制伊斯蘭教及對歐盟的懷疑。這一轉變不僅吸引了許多厭倦傳統政黨的選民,也反映出社會對於這些問題的深刻關聯性。同時,該黨在內部面臨著不同意見的分歧,特別是對於是否應該公開支持某些極端團體的問題。
AfD的崛起以其明確的反移民立場和經濟政策探尋,顯示出它如何迅速地借助社會中存在的焦慮感,來征服許多德國選民的心。
在2015至2021年期間,AfD政黨的影響力上升,使其在德國政治制度中獲得了映射。不少選民在面對傳統政黨對於移民問題的無能為力和不作為時,轉向了AfD。特別是在德國東部地區,如薩克森州和圖林根州,AfD的支持者基數更為龐大,因為這些地區的經濟和社會融合問題仍然顯著。而這些問題的持續存在使得當地選民對於強有力的政治領導的期待又加重了。
對於AfD來說,它不僅要面對傳統政黨的反對,還要應對來自社會運動及民間組織的批評。這一切的反響無疑促使其在語言和政策上表現得更加極端。與此同時,其他政黨對於AfD的抵制策略也顯得有些無力,尤其在面對選民逐漸擁護其立場的情況下。
隨著AfD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者,傳統政黨的地位似乎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給德國的未來帶來不確定性。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AfD延續了其反對封鎖政策的立場並進一步強化其在選民心中的形象。在2021年聯邦選舉中,儘管AfD的全國投票比例有所下降,卻依然在東德地區取得顯著成績,這一現象令人關注。在這一過程中,選民對於當前政治體系的質疑及其對於AfD的支持無更加明顯。
相較於AfD的極端立場,傳統政黨如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和社會民主黨(SPD)則被批評為無法有效回應社會中存在的矛盾和挑戰,這不禁讓人思考,傳統政治體系是否真的已經無法滿足現代選民的需求?今後德國政治的走向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