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AfD在2017年突然成為德國第三大黨?

德國政治在2017年發生了重大變革,當時的選舉結果讓德國自1949年以來,首度出現一個極右派政黨進入聯邦議會,這就是替代德國(AfD)。從2013年成立到2017年取得94個議席,AfD的迅猛崛起背後,反映了德國社會的變遷與民眾對傳統政黨的不滿。

如同許多歐洲國家一般,德國在面對多重危機時,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度逐漸下降,特別是在移民與難民問題上。2015年,德國的難民潮引發了極大的社會焦慮,而Angela Merkel的「開放邊界政策」使得許多人感到失去了安全感。AfD藉此進入政治舞台,主張強化國家安全、緊縮移民政策,加上對歐盟的質疑,迅速吸引了這部分選民。

「AfD反映了對當前政治現狀的反叛,很多人感覺到他們的聲音被主流政黨所忽視。」

不僅如此,AfD的理念逐漸極端化,其政治聲音往往與民族主義、保守派價值觀緊密相連。其黨員強調德國的身份認同,並有意識地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替代選擇,吸引那些對移民持反對態度的人士。該黨的標語「德國,正常些」便是這一思潮的具體體現,隱含著對於過去幾年德國社會變遷的不滿與掙扎。

在2017年聯邦選舉中,AfD的得票率高達12.6%,成為德國第三大黨,這一成就不僅源於其強調的社會穩定與經濟利益,還得益於長期以來對主流政黨的不滿情緒的蓄積。選舉的成功使得AfD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並在隨後的選舉中維持著在東德地區的強勢地位,成為當地選民的重要聯盟。

「AfD宣稱要將德國的主權重新拿回手中,這對於許多熱衷於國家主義的選民來說,是一種強有力的呼喚。」

當然,在AfD迅速崛起的同時,該黨內部也出現了明顯的分歧與對立。隨著領導層的更迭,對於如何定位政黨以及與極端主義者的關係始終存在爭論。2015年,當時的黨主席Frauke Petry與黨內更極端的成員如Björn Höcke之間的衝突,導致了黨內的分裂,而這亦造成了部分選民的流失。

在2017年選舉勝利後,AfD雖然未能在隨後的2021年選舉中維持同樣的高位,但其影響力在東德仍持強勢。2023年的民調顯示,該黨已重新攀升至第二大位置,這不禁引發了人們對德國未來政治格局的深思。

「AfD不僅是德國極右派的代表,更是一面鏡子,反映出當前社會的深層問題。」

分析認為,AfD的崛起不僅是對移民政策失敗的反應,亦是民眾對經濟前景擔憂、對全球化的不滿、以及對政治體系的不信任所產生的結果。隨著社會矛盾的加劇,AfD未來的走勢依然不容小覷。究竟,此種極端政治在未來會持續發展,還是會被更為溫和的力量取而代之?

Trending Knowledge

你知道嗎?AfD的崛起如何挑戰傳統政黨的地位?
德國的政壇正經歷一場顛覆性的變革:自2013年成立以來,替代德國(AfD)這個極右及右派民粹主義政黨迅速崛起,並持續挑戰傳統政黨的地位與影響力。這一背景不僅反映了德國社會對於移民政策和歐洲聯盟的深刻矛盾,也體現出國內不同政治趨勢的激烈對抗,尤其是在對待穆斯林移民與經濟政策的辯論上。 <blockquote> 在當前德國的政治環境中,Af
AfD的創始人們:他們的初衷到底是什麼?
在德國政治的舞台上,替代德國(AfD)這個政黨的興起不僅僅是一場選舉的突破,它更是德國社會在移民、歐洲聯盟及國內經濟問題上深刻分歧的一個縮影。自2013年成立以來,AfD的創始人們—亞歷山大·高蘭德(Alexander Gauland)、伯恩德·盧克(Bernd Lucke)等人,致力於建構一個能夠反映他們對現行政策不滿的政治力量。 <blockquote> 「我們的目的是為那些在既定體
德國的極右翼黨派:AfD背後的秘密是什麼?
德國的極右翼政黨選擇以爭議性和極端主義立場填補政治空白,這導致了選民對社會變革的看法出現了顯著轉變。自2013年成立以來,德國的「替代政黨」(AfD)就以其強烈的反歐洲及反移民立場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一黨派的存在,照亮了德國社會中潛藏的矛盾和不安,反映了一部分民眾對當前政治精英的不滿。 <blockquote> 這個黨的成立是對德國主流政策的直接反擊,尤其對安格拉·
誰在支持AfD?其選民基礎的秘密揭曉!
自 2013 年成立以來,德國的「德國選擇」(AfD)政黨迅速成為爭議的焦點,吸引的選民越來越多。這一右翼民粹主義的政黨,在反移民、反伊斯蘭及歐元政策上表現出強烈立場,並起初在經濟上主張自由,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立場逐漸向極右方靠攏。近幾年來,AfD 的支持基礎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也引發了社會廣泛的關注與討論,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