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極右翼政黨選擇以爭議性和極端主義立場填補政治空白,這導致了選民對社會變革的看法出現了顯著轉變。自2013年成立以來,德國的「替代政黨」(AfD)就以其強烈的反歐洲及反移民立場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一黨派的存在,照亮了德國社會中潛藏的矛盾和不安,反映了一部分民眾對當前政治精英的不滿。
這個黨的成立是對德國主流政策的直接反擊,尤其對安格拉·梅克爾的「沒有替代方案」的政策做出了強烈抗議。
AfD成立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12年,當時的創黨成員包括亞歷山大·高蘭德和伯恩德·盧克。他們反對歐元區的政策,認為這一貨幣聯盟使某些南歐國家陷入貧困,從而引發了德國公眾的憤怒和不安。AfD也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試圖作為對抗主流政黨的力量。
自成立以來,AfD憑藉其反對移民和歐洲一體化的立場逐漸獲得選民支持。在2014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中,AfD成功獲得七個席位,開始在德國政壇崭露頭角。隨著2017年選舉的到來,該黨以94席成為國會第三大黨。其政策重點不僅包括反對移民,還包括強調德國民族主義和反伊斯蘭情緒。
一些分析師指出,AfD的成功不僅是經濟不平等的產物,更是社會文化認同危機的反映。
隨著AfD的影響力增強,許多觀察者開始對其持續右傾的路線表示擔憂。根據各種報導,AfD與一些極端民族主義組織如PEGIDA及新右派運動有密切聯繫。在政府對該黨的監視下,AfD的領導層卻持續否認其為種族主義政黨。
不過,AfD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自成立以來,黨內就出現了分裂和內部權力鬥爭。原黨內主流人物伯恩德·盧克及其支持者在2015年表示,當前黨派的極端化已使其失去了原本的自由民主基本秩序。這種內部矛盾在2021年再次浮出水面,導致其支持率略有下降。
在2021年的聯邦選舉中,雖然AfD從第三名降至第五名,但在東德地區的支持仍然強勁,顯示出該黨在地方政治中的持久影響。
目前,AfD的支持者多數集中在前德國民主共和國的地區,以薩克森和圖林根州最為典型。經濟上的不平等與融入問題持續困擾著這些地區的選民,使得他們對AfD表示支持。
隨著德國社會的劇變,AfD的未來發展備受關注。在2023年,該黨的民調顯示其成為德國第二受歡迎的政黨,這讓許多人懷疑未來的政治格局是否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AfD能否在主流政治中找到一席之地,仍然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有人質疑:AfD的崛起只是一時的潮流,還是德國未來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