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斷的暴力循環中,受害者和施暴者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情感連結,這就是所謂的“創傷性依附”。這種情感連結往往使受害者深陷在有毒的關係中,無法自拔。心理學家Donald Dutton和Susan Painter在1980年代首次提出了這一理論,並指出創傷性依附是在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及間歇性獎懲的影響下建立的。這種現象可見於各種關係中,包括浪漫關係、友誼、親子關係、甚至是刑事犯罪和崇拜文化等。
創傷性依附的核心在於恐懼、支配和不可預測性。
創傷性依附的形成通常基於兩大因素。一方面,由於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存在明顯的權力不平衡,受害者往往感到無力逃脫施暴者的控制。另一方面,受害者在遭受虐待的同時,也會經歷施暴者偶爾表現出的善意,這種獎懲交替的模式進一步穩固了情感依附。
這種依附使受害者對施暴者產生了錯誤的情感認知,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受害者會將施暴者視為自己的保護者。
間歇性獎懲是創傷性依附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施暴者對受害者進行虐待,但在某些時刻又表現出關心和愛護時,受害者會形成一種強烈的認知失調,難以辨別施暴者的真實意圖。這種複雜的心理狀態使受害者在情感上依賴施暴者,並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自我價值感。
創傷性依附也依賴於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間存在的權力差距。施暴者利用自己的力量加強對受害者的控制,這種不對等的關係使受害者難以逃脫。受害者的自我認知受到扭曲,常常內化施暴者的看法,進而自責。
施暴者的偶爾善舉讓受害者錯以為他們的關係是正常的,甚至是健康的。
除了權力不平衡和獎懲交替,財務依賴、子女以及社會孤立等因素也可能維持創傷性依附的存在。當受害者感到無法脫離這樣的情況時,創傷性依附便更加牢固。此外,認知失調理論能解釋受害者在面對矛盾信念時,可能會試圖美化施暴者的行為以減少心理上的不適。
依附理論認為,人類的安全依附是生存的基本需求。即使在虐待環境中,受害者也會不由自主地依賴施暴者,這導致了情感上的錯誤依附。這種依附在短期內可能有助於生存,但在長期內卻是有害的,會加深受害者對施暴者的依賴及信任。
創傷性依附常被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混淆,然而兩者之間仍存在明顯的區別。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通常涉及到施暴者對受害者的情感依附是相互的,而創傷性依附則是在不對等的力量關係下,受害者孤軍奮鬥的情感結合。
在性別暴力的情境下,創傷性依附會強化受害者對施暴者的依賴。受害者往往因恐懼、經濟障礙或情感上的牽絆而選擇留在這樣的關係中。尤其是對於受虐女性來說,社會對她們回到施暴者身邊的指責,往往忽略了其背後的心理機制。
在創傷性依附的影響下,受害者可能會失去與外界的聯繫。及時的社會支持則能為受害者提供逃脫的勇氣和資源,讓他們能夠重建自我認知、擺脫施暴者的控制。
受害者與施暴者之間的創傷性依附,不僅僅源於個體的心理狀態,也深深植根於社會結構之中。理解創傷性依附的形成過程與維持因素,將有助於提供受害者必要的支持和資源。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是否能夠更好地認識到創傷性依附背後的心理運作與社會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