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虐待關係中,受害者往往會對施暴者形成一種看似矛盾而又難以解釋的情感依附。這種情感並非單純的愛或依賴,而是「創傷性依附」的產物。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並試圖揭示背後的深層心理機制。
創傷性依附是一種情感連結,源於虐待的循環模式。
創傷性依附(Trauma Bonding)是指在虐待關係中,受害者與施暴者之間形成的情感連結。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學家唐納德·達頓(Donald Dutton)和蘇珊·佩恩特(Susan Painter)提出。他們發現,創傷性依附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權力不平衡和間歇性的獎懲機制。
創傷性依附的形成通常需要權力不平衡的環境,以及施暴者與受害者間的不穩定互動。受害者可能在施暴者的威脅下,感受到強烈的恐懼和無助。初次的虐待事件往往被視為一種偶然,然而隨著虐待的重複發生,受害者會慢慢失去自我保護的能力,並對施暴者形成情感依賴。
權力不平衡與間歇性獎懲是形成和維持創傷性依附的兩大關鍵因素。
在虐待關係中,施暴者通常掌握著更多的權力,這使得受害者陷入一種無法逃脫的境地。施暴者的持續虐待與偶爾的關心之間的極端對比,使受害者對關係產生幻想,認為施暴者也是在關心他們。
施暴者的間歇性獎懲會強化受害者對施暴者的依賴。在虐待之後,施暴者有時會以溫柔的行為來贖罪,例如送禮物或者表達愛意。這種行為會讓受害者產生「好的時光」的記憶,從而促使其期待施暴者的再次關心。
創傷性依附帶來的心理影響是深遠的。受害者可能會長期留在虐待關係中,而無法自拔。這不僅導致自尊心下降,還可能引發重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和焦慮。此外,這種依附也可能造成代際傳遞的虐待循環。
創傷性依附進一步強化了受害者的脆弱性,並使他們難以掙脫關係的束縛。
創傷性依附是一種複雜且深刻的心理現象,受害者的情感困境常常由施暴者的行為所驅動。這種依附的形成不僅與施暴者的權力行使有關,也與受害者的過去經歷密切相關。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如何提供幫助和支持,讓受害者重新找回自我,走出創傷的陰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