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痛苦的關係中,所謂的「創傷聯結」(trauma bond)便是不斷循環的虐待所產生的一種情感依附。這種現象不僅限於情感虐待,還可在親子關係、性剝削、甚至是在人質情況下發生。這是由心理學家唐納德·達頓(Donald Dutton)和蘇珊·潘特(Susan Painter)所提出的概念,創傷聯結往往來自於權力不平衡和間歇性的獎勵與懲罰。
創傷聯結的形成使得受害者通常無法自我識別,他們的自我形象被內化為虐待者的觀點。
這意味著,受害者在虐待過程中不僅失去自主權,還常常在心理上依賴虐待者。這樣的情況不僅加深了情感上的聯結,更讓受害者在面對實際暴力時,產生強烈的認知失調,陷入無法自拔的困境。
在創傷聯結中,權力不平衡是一個關鍵因素。虐待者通常持有相對的權力和控制,而受害者則在這種情況下感到無力。虐待以間歇性的方式發生,受害者的好壞待遇交替進行,導致對虐待者的情感依賴增加。
間歇性的獎勵與懲罰強化了受害者的依賴感,使得情感聯結變得更加強烈。
為了逃避身邊的恐懼和心理壓力,受害者傾向於不斷合理化虐待者的行為,甚至對自己的傷害感到必然和理所當然。這樣的思維模式很難打破,因為它深深根植於受害者的自我認知之中。
間歇性增強,指的是在某一行為或事件不定期地獲得獎勵的過程,也是創傷聯結的一個重要維持因素。這種行為的隨機性,使得受害者在遭受虐待時,對虐待者偶爾展現出的關愛及善意形成強烈的期待,并對之感到渴望。
這種「好壞交替」的模式使得受害者在心智上形成了深厚的情感依附。
在這種情況下,受害者的負面情緒與虐待者的偶爾善行相互交織,造成了情感上的糾結,讓他們即使在虐待的懷抱中也無法完全脫離。
創傷聯結不僅影響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還導致他們陷入持續的暴力循環中。研究表明,這種情感依賴可能增加受害者的抑鬱症和自我價值感降低的風險,甚至會延續虐待的世代循環。
當受害者最終決定離開虐待關係時,隨之而來的情感脆弱感和疲憊感,可能會使他們想要再度回到過去的虐待關係。
這樣的現象不禁讓人思考:在創傷聯結中,受害者的困境是否存在可探索的解脫之路?
創傷聯結是深植於虐待關係中的複雜心理現象,了解其成因與影響有助於受害者逐步打破這一惡性循環。唯有在認識到這些心理陷阱之後,才能更有力地探索通往健康與安全之路。虐待關係中的每一位受害者,無論何時,都應該勇敢面對自己的感受,並深入思考:我是否真的想繼續這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