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物科學和工程學研究的持續發展,博士後研究員(postdoctoral fellow或postdoc)成為許多學術領域的重要角色。博士後是指完成博士學位後,專業從事研究工作的人士。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數據,自1973年以來,持有生物科學博士學位的人中,獲得終身職教職的比例從超過50%下降至2006年的不到20%。這一數據揭示了博士後職位的競爭性正在增強,尤其是在美國。
“博士後研究不僅是補充專業知識的過程,也是培養運用新技術和方法的關鍵階段。”
博士後研究員通常在首席研究員的監督下,進一步加深專業知識和技能,常常需要發表相關的學術論文或參加學術會議以促進學術機構的使命。然而,由於一些科學領域的工作性質以及畢業的博士生數量過剩,許多博士後研究員面臨著不確定的學術未來。根據2018年由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只有約17%的博士後研究員最終能夠獲得終身教職位置。
在美國,博士後研究員即持有博士學位的個體,參與導師指導的研究或學術培訓,以獲取追求職業路徑所需的專業技能。受限於學術職位的短缺,許多博士後專業人員不得不尋求非學術性職位,而這導致學校必須提供必要的技能訓練來應對未來的競爭。
“博士後的角色正在轉變,從單純的學術研究者向多元化的職業選擇擴展。”
在眾多學科中,生命科學的博士後研究員占據了較大的比例,這主要是由於自90年代中期以來,聯邦對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的資助增加所驅動的。一項調查顯示,54%的博士後研究員主修生命科學,而物理科學、數學和工程的比例則為28%。這也反映了角色的競爭性。
在美國的博士後研究員中,有53.6%在2010年為臨時簽證持有者,這使得國際博士的增多可能影響到美國本土研究員的就業機會。據估算,若外國博士研究人員的數量增加10%,本土薪資可能下滑3%至4%。
“國際化提供了多樣的人才池,但同時也加劇了本地研究人員的就業壓力。”
不過,許多博士後研究員正在形成工會,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和待遇。以加州為例,當地的博士後合約確保了至少基於NIH提供的最低工資。這不僅提升了其生活品質,也提高了對工作的滿意度。
中國的博士後體系自1985年成立以來,不僅控制著研究質量,也塑造了職位的整體結構。研究人員需經過定期評估,並提交研究報告。此系統受到批評,因為重視績效使得創新研究的空間受到限制。
與此同時,印度的前沿工科與科學機構也提供博士後職位,薪酬範圍從每月₹40,000到₹70,000不等,顯示出各國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已經不再局限於單一地區。
隨著學術界對博士後研究的依賴加深,這一領域的競爭只會越演越烈。在面對不斷變化的職業市場和學術資助形勢下,博士後研究員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技能設定和職業策略。隨著大多數博士後的學術生涯不再是唯一的就業道路,我們是否在為博士後研究員的未來提供足夠的支持和引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