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後研究員,或簡稱「postdoc」,是指在完成博士學位後,專業從事研究的人。儘管這類學術任職通常是臨時性的,但人們在進入學術界之際往往認為這是成為教職的必要步驟。然而,近年來的數據顯示,博士後研究員的職業未來變得越來越不明朗。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數據,自1973年以來,獲得生物科學博士的進入終身教職的比例已從50%降至2006年的不到20%。這顯示了學術界的競爭是多麼激烈,尤其在許多領域中,博士生的供應量大於職位的需求。
「在某些領域,儘管博士後研究被認為是進入學術界的必經之路,實際上卻充滿了不確定性。」
隨著2022年勞動市場的變化,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博士後職位仍存在空缺,然而,其他領域的職位卻因缺乏申請者而無法填補。此後的研究顯示,只有約17%的博士後研究員最終能取得終身職位,這與1970年代相比,形成了明顯的對比。這一現象讓許多野心勃勃的年輕學者深感焦慮。
在英國,2003年約25%的自然科學博士畢業生選擇進行博士後研究。隨著2008年里程碑式的《Ball vs Aberdeen University》勞動仲裁案改變了固定合約的規則,這些研究員在持有四年固定合約後可獲得開放式合約,這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工作安全性。
根據2010年的數據,近54.6%的博士後研究員持有臨時簽證,這導致了許多人擔心外國博士學位持有者會搶走美國的職位。雖然生命科學領域的博士後研究員佔據了大多數,但受到嚴格的競爭影響,專注於非學術職業的技能培養成為了研究生院的重中之重。
「青年科學家的職業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導致許多博士生在學術職業生涯中尋求非傳統的路徑。」
在印度,許多知名學術機構提供博士後職位,薪資範圍在₹40,000到₹70,000之間。而在澳大利亞,博士後的薪資標準被設置在A$75,000以上,這讓這些地區的博士後研究員相對享有良好的經濟條件。
中國的博士後系統於1985年建立,並受到嚴格的管理和評估。這種管理模式雖然促進了某些研究的穩定性,但也被批評為抑制了創新和研究的靈活性。
隨著市場的變化,許多博士後研究員不再僅僅依賴傳統的學術職位。越來越多的博士後選擇進入企業界,提升自身的技能,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就業需求。這反映了各國在應對就業市場變化中的多樣應對策略。
「面對日益緊張的就業市場,博後研究員的生涯規劃正向產業方向轉變。」
博士後研究員的職業未來因多種因素而顯得不確定,包含了學術界的競爭、經濟波動及全球化帶來的挑戰。隨著學術界與產業界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博士後研究員的角色也在不斷演變。他們能夠適應新環境並隨時調整自己的專業道路,最終能否實現職業理想,正是當代研究者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您是怎麼看待博士後研究員未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