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領域,心理時間旅行是指人們能夠重建個人過去的事件(即情節記憶)以及想像未來可能出現的情境(即情節前瞻)。這一概念由心理學界的兩位學者 Thomas Suddendorf 和 Michael Corballis 提出,基於 Endel Tulving 對情節記憶的研究。心理時間旅行的研究吸引了心理學家、認知神經科學家和哲學家等眾多學科的學者參與。其重要研究領域包括記憶與前瞻之間的關係、這一能力的演化、人類獨特性、在幼兒的發展、其背後的腦機制及其與意識、自我和自由意志的潛在聯繫。
心理時間旅行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心靈劇場,這一過程依賴於多個大腦區域的協作。
在學術界,宣告性記憶被定義為一種儲存和檢索信息的能力,這些信息可以明確表達,並包括有關世界的事實(即語意記憶)以及個人經歷的自傳細節(即情節記憶)。Tulving 提出,情節記憶涉及一種所謂的 "自我知曉" 意識,這要求第一人稱的主觀經驗。與此不同,語意記憶則不需要這種心理模擬。心理時間旅行特指這種 "自我知曉" 的系統,因此主要包含情節記憶和情節前瞻。多項研究已表明情節記憶與情節前瞻之間密不可分,包括其發展路徑的相似性、神經精神病疾病和腦損傷所表現出的相似損傷特徵,這些都得到了神經影像學的支持。
目前為止的研究顯示,情節記憶和情節前瞻是腦內共享的發展系統,這一系統被認為與整體情境建構能力有關。
檢測心理時間旅行的腦區引起了神經影像學的廣泛關注。多項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揭示了一些在回憶過去的經歷和想像未來的經歷時,腦內活動的緊密對應。這些研究發現,特定的腦區,如左海馬迴和右中後顳皮質,在構建過去和未來事件的過程中都能明顯被激活,這表明它們在心理時間旅行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此外,情節未來思維涉及信息檢索與整合、主觀時間的處理以及自我參考處理等多個組成過程。
我們大腦的設計使我們能夠在心理上穿越時間,這一能力或許是使人類獨特的重要特徵之一。
有趣的是,心理時間旅行的能力不僅限於人類,部分動物也似乎擁有某些類似的能力。不同的短期行為和心理反應已被用來探討動物的未來計畫及其記憶。例如,黑頭鵲被發現能在食物隱藏的行為中展示出情節式的記憶。
對於孩子的研究則顯示,心理時間旅行的發展是逐步展開的,許多必要的心理子組件大約在四歲時就已出現。這些研究不僅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回憶過去,更揭示了兒童在談論未來事件方面的進步。透過一系列的實驗,科學家發現這些能力及其相關的認知過程,對於掌握人際關係和決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早期的發展研究表明,雖然孩子可能對未來事件了解的比他們所表達的更多,他們的行為可展示出已具備的某些前瞻性能力。
至於心理時間旅行的測量,涉及到情節記憶和情節前瞻的雙重檢測。多項研究的方法設計為測試人在某一時點的記憶回憶,從而演示其準確性。然而,這樣的測試常常並不如實反映人們的真實記憶。因此,在這個領域,仍需進一步提高測試的準確性及可靠性。探索心理時間旅行的潛力不僅能豐富我們對人腦的認識,也能開啟新思路,重新思考我們的記憶、生命及未來的關聯性。
面對心理時間旅行所帶來的啟示,你是否有思考過,究竟這項能力如何塑造了我們的生活和外部世界的互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