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所謂的「心理時間旅行」,指的是人類可以在腦海中重建過去的個人事件(即情節記憶)以及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情境(即情節預測/未來思考)的能力。這一術語源於Thomas Suddendorf和Michael Corballis的研究,並基於Endel Tulving對情節記憶的早期貢獻。
「心理時間旅行的研究涉及記憶與預測之間的關係,許多心理學家、認知神經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對此展開了研究。」
心理學中的這一概念令人深思,因為它不僅關乎我們如何回憶過去,還牽涉到我們如何計畫未來。這一研究領域涉及對於人類自主意識、自我的認知及自由意志的探索。
這種能力能讓我們尋找並回憶生活中重要的瞬間,並展望未來可能的情境。Tulving(1985年)曾指出,情節記憶涉及一種「自我認知的意識」,要求一種第一人稱的主觀體驗,而語意記憶則與「認知的意識」相關,但並不需要這種心理模擬。
「心理時間旅行並不是單一一種能力,而是由多個過程組成,這些過程互相輔助,使得回憶及想像不再是純粹的記憶。」
由於心理時間旅行的特性,許多神經影像學的研究揭示了成年人在進行心理時間旅行時大腦中的不同區域,尤其是在想像未來事件和回憶過去事件時的活動模式。這些研究顯示出不同的腦區在思考過去和未來時的相似性,這可能與我們的自我意識緊密相關。
心理時間旅行的能力被認為在進化中對人類有重要的意義,幫助我們準備、計畫並塑造未來。然而,目前對於其他動物是否具備此能力的討論仍具爭議。Bischof-Köhler假設認為,非人類動物不能在缺乏當前驅動狀態的情況下做出行動,例如在不渴的情況下去尋水。
「若心理時間旅行是人類獨有的,那麼它的產生必將有著悠久的歷史,可能已經存在了超過600萬年。」
在研究中發現,心理時間旅行的發展需要經過多個階段,通常在兒童四歲左右,相關的心理子過程已開始逐漸成熟。研究顯示,四歲的兒童已經能夠記住透過觀察所看到的具體問題,並為未來的解決作好準備。
對於心理時間旅行的研究,需同時測量情節記憶和情節預測。許多研究通過詢問人們回憶過去的事件來評估他們的情節記憶,然而,記憶的測量方法在有效性上仍有爭議。對於未來的預測,也有一些量表被調整以適應情節記憶的測量。
「這些研究的挑戰在於,如何能夠驗證人們的記憶與實際事件之間的準確性。」
心理學界的對話正在不斷進行,探討著我們如何在思想中穿梭於過去與未來,這不僅是了解自我與他人的行為方式,也是自我定位與存在意義的反思。您是否曾在自己的生活中體驗過這種時間旅行的感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