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中,心智時間旅行的能力讓我們能夠重建過去的個人事件(即片段性記憶),並想像未來的可能情境(即未來性思考)。這個術語是由湯瑪斯·薛登多夫和邁克爾·科巴利斯創造的,建立在恩德爾·圖爾文對於片段性記憶的研究基礎上。隨著心理學家、認知神經科學家、哲學家及其他學術領域的研究,心智時間旅行的各個面向愈加受到重視,包括記憶與未來展望之間的關係,以及人類獨特的進化背景。
心智時間旅行是人類獨有的能力,讓我們不僅能回憶過去,還能構思未來。
根據圖爾文的定義,陳述性記憶包括語義記憶和自傳細節,前者是關於世界的知識,而後者是對個人經歷的描述。他認為片段性記憶需要一種“自我知曉”的意識,這和語義記憶的“認知”意識形成鮮明對比。最近的研究表明,片段性記憶和未來思考互為補充,且彼此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繫。
各類神經影像學研究揭示了成人在心智時間旅行中所涉及的腦系統。早期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表明,回憶過去經歷和想像未來經歷時,腦部活動有高度重合。
研究發現,左海馬和右中後枕皮質在重構過去及想像未來事件時顯著激活,而右海馬在重構過去事件時則顯著去活化。
未來性思考涉及多個組成過程,包括回憶與整合相關資訊,主觀時間的處理,以及自我參照的處理。當想像涉及個人目標的事件時,腹內側前額葉皮質和後扣帶皮質最為活躍,這表明這些腦區在個人目標處理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心智時間旅行的能力被認為在人體進化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讓人類能夠預見和塑造未來。然而,非人類動物能否進行心智時間旅行的問題仍然存在爭議。許多研究表明,一些動物如猿類和鳥類可能擁有某些形式的心智時間旅行能力,但這也面臨各種挑戰和批評。
研究顯示,孩子在年幼時就開始發展心智時間旅行的能力,通常在四歲左右,孩子們能夠清晰地談論未來的情境。在此之前,即使年幼的孩子也可針對即將到來的事件進行一定程度的報告和預測。
心智時間旅行能力的發展,有助於孩子們改善他們的認知與社交能力,進一步促進其整體發展。
在測量心智時間旅行的過程中,通常需評估片段性記憶與未來性思考。研究人員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了不同的測量,但這些方法之間的相互關聯仍有待提高和驗證。
在成人的研究中,參與者通常會被要求回憶過去的事件,而在測量未來性思考時,則會使用許多相似的方式進行,但並未衡量其準確性。因此,這一領域的未來研究應更著重於行為實驗,以獲得更客觀的結果。
正如有些研究指出的那樣,心智時間旅行不僅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深思。
在心理學的探討中,心智時間旅行的能力不僅深深影響著個體的社會生活,還對人類思維的演變產生了深遠影響。究竟這項能力將如何改變我們對時間的理解與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