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十年中,Nakaseomyces glabratus(曾以Candida glabrata為名)逐漸顯示出其作為致病真菌的潛力。這種單倍體酵母原本是在人體黏膜組織中作為共生菌存在,但在免疫系統受到抑制的現代社會,N. glabratus卻成為機會性感染的主要來源之一。當患者面臨治療性免疫調節、糖尿病或HIV等慢性疾病時,N. glabratus的感染風險隨之增加,尤其是在尿生殖道或全身系統(例如血流感染)的情況下。
在免疫功能減弱的患者中,N. glabratus進一步擴大了其致病性,成為第二或第三常見的念珠菌感染原因。
N. glabratus在醫院感染中尤為重要,因其內在對抗真菌劑的高抵抗力—特別是對氮唑類藥物的抵抗性。這一特性使其成為面對各種抗真菌藥物時的生存者。而在這些內在的耐受性背後,N. glabratus還表現出多種潛在的致病因子,其中之一是表達的一系列黏附蛋白基因。
這些基因主要存在於染色體的亞端粒區,環境因素會顯著促使這些基因的表達,使該菌能有效地附著於生物及非生物表面,形成耐抗真菌藥物的生物膜。研究發現,N. glabratus的基因組經常會出現重組現象,這可能是其在應對環境壓力和病原體進攻時的一種適應方式。
診斷N. glabratus感染的有效方式是培養,尤其對於非白色念珠菌陰道感染有效,但尿液分析的準確性較低。培養可能需要數天時間,但一旦培養成功,識別酵母菌的過程相對迅速。由於皮膚疾病的診斷挑戰性較高,因此需要特別的評估。但N. glabratus作為「罕見疾病」的一部分,亦登錄在NIH的相關資料庫與CDC網站上。
N. glabratus被列為第二致病力最強的酵母菌,僅次於白色念珠菌,但對於普遍療法如氟康唑的抵抗性正在日益增加。
N. glabratus的一大特徵是其對於氮唑類藥物的低水平內在抗藥性,這使得這類藥物在15%-20%的病例中無法產生有效療效。雖然它對多烯類藥物如兩性霉素B和尼司替尼仍舊具有較高的敏感性,但這些治理手段往往伴隨著嚴重的副作用。
對陰道感染的首選治療通常是使用為期七天的terconazole乳膏,然後可能需要多個療程。治疗的治癒率約為40%,而且復發情況相當普遍,導致慢性感染擴散至皮膚及其他部位。對於系統性感染,根據症狀進行評估尤為重要。
N. glabratus的進化關係顯示,其與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親緣關係遠比與其他念珠菌類更為緊密。N. glabratus屬於Nakaseomyces群,這一群在整體基因組重複族群中佔居一席之地。這類生物學研究的發展幫助我們理解真菌的致病機制及其在不同環境中的行為模式。
這代表著,儘管「念珠菌」的名稱似乎包含了一個統一的病原概念,但每種芽孢酵母的致病性實際上是多元且複雜的。
隨著N. glabratus在臨床及公共健康領域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研究者應該更加關注這種酵母菌的進一步理解及其可能的治療手段。我們應該如何更有效地預防N. glabratus造成的感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