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隨著醫療進步和免疫系統疾病患者的增加,N. glabratus這種酵母菌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N. glabratus曾被稱為Candida glabrata,儘管迄今為止尚未記錄其性生殖週期,但其存在的多種配對型菌株卻使其在某種程度上適應了人類的共生環境。這種酵母常見於人類黏膜組織中,但在免疫系統受損的人群中,它作為機會性病原體的角色逐漸顯露無遺,成為引發各種感染的第二或第三大常見原因。
N. glabratus所引起的感染能影響泌尿生殖道,甚至通過進入血流引起全身性感染(類念珠菌血症),尤其在免疫抑制患者中更為普遍。這種酵母菌的臨床重要性越來越被認識,尤其是在醫院獲得性感染方面,不僅因為其固有的高抗真菌藥物抵抗性,更因其潛在的致病因子。
N. glabratus對抗真菌藥物的固有耐受性使得其在治療上面臨巨大挑戰,尤其是對常見的三唑類藥物的抗藥性逐漸增加。
N. glabratus在醫療環境中的增長與其高顯著的抗藥性密切相關,特別是對三唑類藥物的耐受性。這種酵母菌除了內在對抗真菌藥物的耐受性外,還具備一系列潛在的致病因子。粘附因子的表達是其中之一,這些基因主要位於染色體的次末端區域,並受到環境信號的高度激活,使其能夠附著在生物及非生物表面上。
N. glabratus的生物膜形成使其對抗真菌藥物具有更高的抵抗力,這也是為何常規的抗真菌治療在面對這種病原體時往往面臨失敗的原因。
對於非念珠菌的陰道感染,培養方法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鑑別方式,但尿液檢查的準確性相對較低。儘管培養需要幾天才能增殖,但一旦孤立出酵母菌,則鑑定速度相對較快。皮膚病的診斷往往困難重重,因為從拭子和活檢中採集的文化結果可能出現陰性,需進行特殊檢查。N. glabratus被列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罕見疾病」數據庫中,而其與其他念珠菌的致病性相比,其抗藥性問題愈發凸顯。
N. glabratus的一個主要表型和潛在的致病因子是其對常見的三唑類抗真菌藥物具有低水平的內在抗性。即便是像氟康唑和酮康唑這類抗真菌藥物,對於N. glabratus的治療效果也僅在15-20%的案例中見效。雖然它對聚烯類藥物(如兩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相對靈敏,但一些藥物的副作用使得臨床應用受到限制。治療陰道感染的首選可能是使用七日療程的特康唑乳膏,但療效只有約40%,復發情況相當普遍。
N. glabratus與其他的酵母菌具有深刻的進化關聯。據報導,與酵母菌屬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關係更為密切,顯示出其在生物學上的相似性。然而,N. glabratus的基因組的頻繁重組使其在面對應激環境時具備了更強的生存能力,有學者認為這與其致病潛力有一定的關連。
在探討N. glabratus的抗藥性及其致病性之後,我們不僅要關注其對於現有抗真菌藥物的抵抗力,也要思考更深層的生物學機制與進化過程。
在面對N. glabratus的抗藥性挑戰中,科學界需要持續探索和研究,以尋找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在這場抗真菌藥物的角逐中,我們能否找到對抗N. glabratus的有效策略,以保障患者健康安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