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馬症候群(Cauda Equina Syndrome, CES)是一種由於位於脊髓末端的神經束受損而引發的病症。尾馬指的是一組神經根部,這些神經根自L1至S5區域分支而出,主要負責下肢和盆腔的感覺與運動。CES的病徵包括劇烈的下背痛、腿部放射痛、肛門周圍麻木以及失去排便或排尿的控制。這些徵狀的發作可能是突然的,也可能是渐进式的。
「尾馬症候群通常與椎間盤突出有關,然而,其他原因如脊椎狹窄、癌症、外傷及脊髓損傷等也可引發此病。」
大多數情況下,椎間盤突出(通常是在下背部)是導致CES的主要原因。然而,除了椎間盤突出之外,某些特定情況也可能引發這一病症,包括脊椎狹窄、腫瘤、生脊膜膿腫等。若沒有及時診斷和治療,CES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遺症,包括終身的神經功能喪失。
尾馬症候群的症狀包括,但不限於:
「劇烈的背痛、鞍部麻木及尿便失禁被視為警訊,需要緊急檢查。」
導致尾馬症候群的因素非常多樣。最常見的原因是椎間盤突出,特別是在脊柱下部。研究顯示,中年人群體更容易發作此病,尤其是40歲至50歲的男性。此外,肥胖和重體力勞動也被認為是增加風險的因素。
醫生通常會通過病史詢問及體檢來懷疑患者患有尾馬症候群,並通過MRI或CT掃描來確認診斷。早期的手術介入在急性情況下至關重要,延誤的手術可能會導致永久性神經損傷。
尾馬症候群的治療方法通常包括外科去壓手術,以解除神經受壓狀態。如果病因是由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則需在數小時內進行手術,以最大化恢復機會。手術可能包括移除腫瘤、骨片、血腫或異常增生的骨頭。若病變由於炎症引起,則可能用抗炎藥物進行治療。
「如果懷疑尾馬症候群,病人必須迅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即便手術成功,尾馬症候群的患者常常需要長期的復健。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影響排尿和排便的情況在手術後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來恢復。適當的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甚至改善生活習慣可能是患者日後康復的關鍵。
尾馬症候群的預後取決於許多因素,尤其是神經受壓的嚴重性及持續時間。一般而言,延誤治療的時間越長,神經損傷的程度往往越嚴重,最終的恢復機率及時間會顯著降低。根據文獻,許多經歷過尾馬症候群的患者仍可能面對持續的膀胱和排便問題。
這樣的情況讓人不禁思考,在面對尾馬症候群這樣的重大健康風險時,我們能否讓社會更好地了解及重視早期預防和及時反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