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公理教會(BPC)是一個在新加坡長期存在的保守改革教派,成立於1955年,經歷了多次名稱變遷,並最終於1988年解散。這段歷史不僅體現了新加坡的宗教面貌,也反映了社會與文化的變遷。BPC的故事根源於馬來亞,自成立以來,它在信仰和教義上都與美國的聖經公理教會建立了連結,並逐漸在新加坡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身份。
“BPC的成立是在對抗自由主義神學及生態主義的過程中,體現了一種對正統信仰的堅持。”
教會的創立者,邱太三(Timothy Tow),自1950年以來在新加坡的生命堂主理英語崇拜,最終在1955年與其所屬的華文長老會脫離關係,成立了生命聖經公理教會。過程中,他受到了宋尚捷和卡爾·麥金太爾的影響,其對自由主義的反對和對基督教會及其真理的重視,使他逐漸形成了今日BPC的基本教義。
在最初,BPC以堅持六天創造的字面解釋及其偏好使用《聖經王傑譯本》(KJV)為顯著的教義特點。然而,這樣的立場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出現分歧,導致了教會內部的分裂。
“1988年的解散不僅是對教會內部分歧的直接反應,也是對新加坡社會變遷與關係的反映。”
隨著1998年的解散,千禧年代的到來見證了兩個主要派系的形成:基本主義派和福音派。基本主義者依然堅持早期創始人的信念,而福音派在解釋“聖經分離”時則傾向於更包容的立場。福音派傾向於與任何基督教會建立關係,一些教會更願意追求更現代的神學教育。
“生動的分歧標誌著BPC歷史中的一場斗爭,這場斗爭不僅是教義的,也是針對教會未來方向的探索。”
例如,邱瑞華(SH Quek)和黃德輝(David Wong)於1988年後創辦的聖經神學學院(後來更名為聖經研究研究所)便是這一轉變的象徵,其打算引入更開放的神學觀點。這所學院的成立顯示了對傳統直言不諱的解釋的挑戰,並為其他福音派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在論述上,BPC典型的信仰展示了對“改革信仰”的承諾,這一信仰體系清楚明確地涵蓋了基督宗教的主要教義。然而,不同團體在具體教義上的差異卻透過特定的條款反映出來,尤其是對於舊約和新約的解釋。這不僅展現了教會內部的多元化,也突顯了不同教會之間的邊界。
“即使在分裂中,BPC成員仍然擁有共同的信仰基礎,這使教會的生存充滿活力。”
在預言和基督再來的教義上,BPC始終堅持著千禧年主義的立場,分為歷史性和時代性。這一教義因而成為他們認同的一部分,而這也在他們的崇拜和團契生活中得到了展現。
到2024年,BPC的延續體依然活躍於新加坡,其中一部分通過與其他宗教機構的合作進行互動,這在其信仰上再次引發了辯論。其後者的出現,無疑為BPC帶來新的活力,但也引起了早期創始人理念的質疑。
“BPC的未來正當靜待新一代的信徒如何面對這些挑戰。”
聖經公理教會的轉變之路仍在繼續,它的未來將如何塑造新加坡的宗教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