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宗教歷史的長河中,聖經公理教會(BPC)自1955年成立以來,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宗教運動。經歷過多次改變與挑戰後,這個保守派改革宗的教會在當地基督教界中逐漸崛起,形成自己獨特的神學立場與信仰體系。
聖經公理教會自誕生以來,始終堅持文字性的六天創造論,並偏好《釋義本》(KJV)。
BPC的創始人是杜華道(Timothy Tow),他在教會的形成過程中,受到多位牧師的深刻影響。杜華道的神學觀念受到約翰·宋(John Sung)與卡爾·麥金太爾(Carl McIntire)的啟發,他們都強烈反對自由神學與教會合一的運動。在他的領導下,BPC於1955年正式脫離了與世界基督教協會(WCC)的聯繫,開始建立自己的教會結構。
BPC的歷史並非一帆風順,在1988年,因為對於信仰教義和神學立場的不同見解,BPC最終決定解散。在解散之前,由於信仰與教會運作的不同,BPC內部分為保守派和福音派兩個主要的派別。
解散的原因主要是對於聖經分離主義、根本主義與新福音主義的理解出現了重大分歧。
在保守派中,持續堅持原創立者的根本主義信念,而福音派則開始與其他基督教教派進行合作,並參與各種跨宗派的活動。這樣的分裂也使得新加坡的B-P運動逐漸形成了多元的生態。
BPC的主要神學立場是基於改革宗傳統,採納威斯敏斯特信條作為信仰的基礎。這些經典教義涵蓋了聖經的權威性、三位一體的神、基督的童貞降生等核心信念。
修正的傳統神學強調聖經是唯一的真理來源,並反對當代的自由主義思想。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教會逐漸調整了其教義,特別是在關於末世論的不同解釋上,這導致了更深入的神學討論並影響了教會的成長與發展。
如今,在新加坡已建立了數十個B-P教會,它們各自運作但仍保持著互相的聯繫和合作。根據2024年的統計數據,新加坡的B-P教會數量維持在40座左右,這顯示出這一運動持續的生命力與影響力。
儘管面臨著神學的挑戰與社會的變遷,BPC依然在捍衛傳統信仰方面展現了堅韌不拔的精神。
聖經公理教會的崛起,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表達,也是文化身份認同的重要象徵。隨著社會的進步與多元化,B-P教會如何在變動的環境中持續堅定其存在角色,將引發我們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