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的醫療界,一種曾被視為重大突破的手術,卻最終成為醫學界的一大悲劇。這種手術便是腦葉切除手術,或稱腦葉切除。其背後的主導人物,沃爾特·杰克遜·弗里曼二世(Walter Jackson Freeman II),是美國的一位醫生與神經學家,他的創新方法在當時引起廣泛關注,但其後的結果卻令許多人驚訝而痛心。
沃爾特·弗里曼於1895年出生於費城,受到醫學世家的熏陶,注定將投身於醫療事業。聖伊莉莎白醫院的工作讓他直面精神病患者的痛苦,這驅使他深入探索心理外科手術的可能性。1935年,他看到了葡萄牙神經學家埃加斯·莫尼茲(Egas Moniz)進行的腦葉切除手術,並深受啟發,從而創造了自己的“腦葉切除術”方法。
弗里曼的腦葉切除術與傳統的手術不同。為了減少對手術室的依賴,他發展了“經眶手術”的技術,利用一根類似冰錐的工具,通過眼眶進入大腦,這樣的過程甚至不需要全身麻醉,通常使用電擊療法讓患者失去意識。
弗里曼在其手術過程中,經常使用一個小錘子將“眼眶刀”打入病人的腦部,這一切都在醫院的診所中進行,而不需傳統意義上的手術室。
弗里曼在這種手術下,成功為數千名患者進行了腦葉切除手術,據說其手術的成功率高達63%。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報導揭露了手術的悲劇性後果。許多患者在手術後出現嚴重的認知功能損傷,甚至有的患者死於手術過程中。
“在進行手術時,弗里曼甚至會停下來拍照,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使得他的一名患者在手術中受到了致命的傷害。”
弗里曼的方法遭到了許多專家的抵制。他的合作夥伴詹姆斯·瓦茨(James W. Watts)因不滿弗里曼不斷簡化手術程序而終止了合作,並對弗里曼的做法表示譴責。由於缺乏專業的外科訓練,以及其手術未經嚴格的倫理審查,弗里曼的行為在業界掀起了不小的風波。
經過40年的“成功”與爭議,弗里曼的手術生涯終於在1967年走到了盡頭。他因患者頻發的死亡案例而被逐出外科醫學的行列。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進步,腦葉切除術不再被視為治療精神疾病的有效手段,而是成為了醫學史上一個可憐的教訓。
“腦葉切除術的悲劇告訴我們,醫學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倫理的實踐。我們真的能否將醫療技術與人道主義相統一?”
沃爾特·弗里曼的故事,是一個關於醫學界的奇蹟和錯誤的雙重反思。他的經歷提醒我們,在追求創新與突破的同時,必須重視每一次醫療行為帶來的倫理責任。歷史是否會對此給予我們更多的啟示,讓我們在追求醫學進步的道路上更加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