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仙,作為西方文化和受其影響的文化中, 早期兒童想像中的一位神話角色,當孩子們掉落乳牙時,會將牙齒放在枕頭下面,等待晚上的牙仙來訪並留下小額金錢作為見面禮。在這個故事下,牙仙不僅是供應金錢的角色,更象徵著失去和成長中的過渡。
牙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迷信。當時,英國的孩子們被告知要燒掉失去的牙齒,否則將面臨在來世中永恆尋找牙齒的懲罰。人們對女巫的恐懼使他們選擇埋葬或燒掉牙齒,因為據信女巫若獲得某人的牙齒便能完全控制他。1908年,芝加哥日報的「家庭提示」專欄首次將牙仙的概念引入現代社會,描述牙仙如何在夜間訪問並為孩子的牙齒留下小禮物,這被視為幫助孩子們渡過掉牙的過程。
許多叛逆的孩子會在知道牙仙的存在時,願意讓鬆動的牙齒被拔掉。當他們上床時,可以把小牙齒放在枕頭下,牙仙會在夜裡來取走,並留下一個小禮物。
相較於聖誕老人和復活節兔子,牙仙的外貌並沒有固定的描述。根據1984年的一項研究,大多數受訪者認為牙仙是女性。在不同的文化和故事中,牙仙的形象多變,從小精靈到跳舞的芭蕾舞者,或是穿著牙科衛生員制服的角色都曾出現在書籍和藝術作品中。這些不同的形象其實並不會對孩子造成困擾,因為孩子們對牙仙的想像較為靈活。
在現代社會中,孩子們從牙仙那裡獲得的「獎勵」會因國家、家庭經濟狀況及小夥伴的報告而有所不同。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孩子們平均每顆牙齒可以獲得3.70美元,而根據通貨膨脹的影響,這一數字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有顯著的增長。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在2023年,美國孩子掉牙所獲得的平均補償金額已上升至6.23美元,顯示這一傳統在經濟狀況下的反映。
對於牙仙的信仰多以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出現。一方面,對孩子而言,對牙仙的信仰被視作童年時期的信任天性;另一方面,成年人的信仰則有時被指責為過於天真。不少父母認為,牙仙的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在掉牙時獲得心理上的安慰,特別是當孩子面臨失去牙齒這一小小的恐懼時,父母對此表示出來的認可和鼓勵,則是他們希望孩子依然保持童真的象徵。
牙仙並不是唯一一個涉及掉牙的神話角色。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等同於牙仙的是「El Ratón Pérez」,這是一隻為掉牙的小老鼠;而在意大利,通常是由一隻小老鼠來取代牙仙的角色。各種文化中對掉牙的處理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有些文化則選擇以丟擲牙齒的方式獲取好運或向神明祈願。不同的文化在傳遞這些故事的同時,也反映了各自社會對於成長和變化的理解。
在1927年,兒童劇作家埃斯特·華金斯·阿諾德創造了一個美麗的角色,並將其命名為「牙仙」,其具有飛行的能力,專門為孩子收集掉落的牙齒。此後,牙仙的形象在流行文化中持續發展,無論是書籍、電影還是電視,牙仙都成為了孩子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
如今,牙仙的故事依然延續著,甚至在某些國家,還出現了特別的牙仙硬幣與紀念品。隨著社會的變化,牙仙的傳說也在不斷演化,成為傳遞童真夢想的象徵。你是否也曾經想過,這些傳統故事在未來會如何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