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仙是一個活躍於西方文化的民間傳說角色,尤其是孩子們在長出新牙齒的過程中,牙仙的存在使這個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在這個傳說中,當孩子們失去乳牙時,會把牙齒放在枕頭下,期待牙仙在夜間前來,為牙齒留下小小的獎勵。這個傳說不僅增添了童趣,還引發了許多對牙仙外觀的猜測和想像。
牙仙的外觀並不如聖誕老人或復活節兔子那般固定而一致。這個角色的描繪隨著時間和文化背景而不同,令人感到更加神秘。
牙仙的傳說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當時英格蘭的孩子們被告誡要燃燒自己的乳牙,否則在來世將永遠無法找到失去的牙齒。在許多文化中,消除牙齒的靈魂是不祥的,因此人們用不同的方式處理掉失去的乳牙。
1908年的《芝加哥每日論壇》上出現了牙仙的早期描述,文中提到:“許多頑皮的孩子會在知道牙仙的存在後,願意讓Loose Tooth被拔掉,並期待牙仙在夜晚來取走牙齒,留下小禮物。”這些描述揭開了牙仙傳說的序幕,使其成為童年中的一部分。
牙仙的外觀因文化和傳統而異,根據1984年由羅莎瑪莉·威爾斯進行的研究,74%的人認為牙仙是女性,而12%的人認為牙仙的性別無所謂,8%的人則認為牙仙可以是任何性別。
在許多人的想像中,牙仙可能是一位擁有翅膀、手拿魔杖的小精靈,也可能是男士、兔子或小老鼠等多種形式。
研究還發現,除了可愛的精靈形象外,牙仙也可能被描繪成各種不同的角色,包括孩子、飛行的芭蕾舞者,甚至是吸煙的男人,這些不同的形象都讓牙仙的傳說更具獨特性。
根據國家的不同和家庭的經濟狀況,牙仙留下的獎勵也有所不同。2013年Visa Inc.的調查發現,美國孩子每顆牙齒平均收到的獎勵是3.70美元。這筆獎勵金額隨著通脹而上升。
目前的調查還顯示,孩子們在失去第一顆牙齒時,獲得的獎勵普遍比隨後的牙齒要高。
孩子們對牙仙的信任反映了他們天真的性格,這種信仰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孩子們心理上的安慰,儘管成人常常會將這種信仰視為太過天真。隨著年齡的增長,多數孩子會逐漸意識到牙仙的虛構性,這一過程通常伴隨著對其他類似角色的懷疑。
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與牙仙相對應的是“佩雷茲鼠”(El Ratón Pérez),這是一隻專門幫助孩子們處理乳牙的小老鼠。在其他地區,如意大利和韓國,也有著各自獨特的牙齒處理方式。
在日本,孩子們會將上顎的牙齒扔到地上,而下顎的牙齒則向上拋,這是為了讓新牙齒長得筆直。
牙仙這個概念不僅存在於兒童文學中,甚至在電影和音樂中也有其身影。1927年,兒童劇作家艾斯特·沃特金斯·阿諾德創造了一個小小的角色,正式將之命名為“牙仙”,為後來的牙仙形象奠定了基礎。
牙仙作為一個神秘的角色,在不同文化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增添了我們對於成長過程中一些小幸運的期待。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這類信仰將會消失,但每一個孩子心中對於牙仙的想像卻無疑增添了童年珍貴的回憶。那麼,對於孩子們來說,牙仙的真正面貌到底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