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及其影響文化中,牙仙是一個童年傳說的角色。根據這個傳說,當孩子們失去乳牙時,他們應該將牙齒放在枕頭下或床邊,牙仙會在他們睡著時來訪,把失去的牙齒換成一些小禮物或少量金錢。這樣的傳統深植於許多家庭中,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
孩子們相信牙仙是一種童年天真的表現,而這種信念對許多家庭而言,是一個舒適和支持的象徵。
牙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當時出現了一些圍繞兒童牙齒的迷信。在英國,孩子們被教導燒掉他們的乳牙,否則有可能在來世中永遠尋找那些牙齒。這些故事的背後是對女巫的恐懼,因為中世紀歐洲的人們相信如果女巫獲得某人的牙齒,她就可以完全掌控那個人。現代牙仙的具體描述,首次出現在1908年《芝加哥日報》的“家庭小竅門”中,這則短文形象地描繪了牙仙的角色,並指出孩子們會因為牙仙的存在而更願意讓鬆動的牙齒被拔掉。
關於牙仙的外觀,與其他傳說如聖誕老人和復活節兔子相比,牙仙的外形描述並不一致。根據1984年的一項研究,大多數受訪者認為牙仙是女性,只有少數人認為牙仙是中性或男性。實際上,牙仙可以被想像為各種形象,從擁有翅膀的小仙女,到像老鼠或小兔子這樣的動物,種種形象都體現了不同的文化信仰。
牙仙的形象可能多樣且富於變化,但孩子們對不同呈現方式的接受度卻非常高。
在不同的國家和文化中,牙仙留下的獎勵金額各不相同,這取決於家庭的經濟狀況以及孩子們的同儕間的比較。根據Visa一道2013年的調查,美國孩子平均每顆牙齒能獲得3.70美元,而這一數字在近年來隨著通貨膨脹逐漸上升。牙齒的獎勵往往會反映出經濟的變遷,首次脫落的牙齒往往能獲得一個更高的獎勵。
孩子們對牙仙的信仰被視為童年信任的表現,父母則認為這種信仰為孩子們提供了在失去牙齒的過程中的安慰。對於許多父母來說,牙仙的存在意味著孩子們仍然處於童真的階段,這在心理上給他們帶來了安慰。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們通常在5到7歲之間發現牙仙的虛構,這一過程和其他的贈送性虛構角色如聖誕老人和復活節兔子相連結。
牙仙的信仰不僅為孩子帶來安慰,也幫助父母在面對孩子成長過程時感到安心。
除了牙仙,世界各地還存在著不同的牙齒交換傳說。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有名為“拉米托·佩雷斯”的角色,這也是一種替換牙齒的存在,而意大利則有“Fatina dei denti”這個小老鼠的故事。日本的孩子們則會將失去的上牙朝地丟去,而下牙則朝天空投擲,寓意著願望新牙能夠健康生長。
牙仙的形象也進入了流行文化。在1927年,一位兒童劇作家創作了一個名為“牙仙”的角色,她是一位擁有小精靈般力量的生物,可以在孩子們失去牙齒時進行神奇的交換。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牙仙或許都是一段值得珍惜的美好回憶,然而當他們逐漸長大後,對這種幻想的認識是否會改變他們對童年珍貴回憶的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