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化性皮膚病,也被稱為鈣化性尿毒症小動脈病(Calcific Uremic Arteriolopathy, CUA)或「灰色皮膚」,是一種罕見且嚴重的綜合症,主要特徵是極其痛苦的皮膚病變。雖然病因尚不明確,但目前推測此症與皮下脂肪組織及皮膚深層的小血管鈣化、血栓形成及供血不足等因素有關。鈣化性皮膚病主要見於末期腎病患者,但也可能出現在慢性腎病的早期階段,甚至在正常腎功能的人群中偶爾出現。
鈣化性皮膚病的發病率在所有透析患者中約占1-4%。此症的預後通常不佳,典型的壽命預期不到一年。
鈣化性皮膚病的皮膚變化通常始於皮膚的斑駁和網狀變化。隨著組織血栓及缺血性損害的發生,傷口處可能出現黑色的皮膚潰瘍,周圍的皮膚通常為硬化的斑塊。這些病變往往造成劇烈的疼痛,主要發生在下肢、腹部、臀部甚至生殖器部位。由於供血不足,這些皮膚損傷常不會癒合,並且更易於感染。
專業醫療人員通常透過臨床診斷來確認鈣化性皮膚病。典型病變是一種缺血性皮膚損傷,通常伴隨皮膚壞死,病灶可擴展並以多發形式出現。雖然沒有特定的診斷檢測,皮膚活檢則能提供進一步的支持,以觀察血管鈣化及阻塞情況。
當前對鈣化性皮膚病的病因仍無法確定,但有一些理論試圖解釋此病的成因。有人認為末期腎病患者的鈣、磷代謝異常導致血管鈣化。此外,維生素K的缺乏亦可能影響血管鈣化過程,因為維生素K能夠激活鈣化抑制因子,進而減少鈣的沉積。
風險因素包括女性、肥胖、鈣磷比值升高及使用華法林等藥物。需要進行手術療程的患者也更易出現惡化情況。
鈣化性皮膚病的治療需要多學科的合作,包括腎臟科醫生、皮膚科醫生及傷口護理專家。疼痛管理成為治療的重中之重,因為病人通常經歷劇烈而持續的疼痛。使用芬太尼和美沙酮等藥物比嗎啡更為有效,因為嗎啡可能對腎病患者造成進一步的麻煩。
除了疼痛管理,針對傷口的護理,包括適當的敷料、壞死組織的清理及防止感染也至關重要。
鈣化性皮膚病的預後普遍較差,尤其是在末期腎病患者中,1年內的死亡率可高達45%至80%。其次,系統性感染約占此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缺乏明確病因的情況下,業界對其流行病學的研究仍有所不足,平均診斷年齡約為60歲,且女性患者佔大多數。
鈣化性皮膚病的病例報告顯示,該病主要集中於接受透析或剛接受腎臟移植的患者,但在早期慢性腎病或其他罕見情況下的發生率卻難以確定。
隨著對鈣化性皮膚病的認識逐漸加深,它在醫學界的探討和研究亦將持續進行。
隨著醫學界對鈣化性皮膚病的不斷研究,這一疾病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但目前仍然有許多未解之謎。面對如此複雜的病症,我們是否能夠找到更有效的預防及治療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