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性乳房切除術是一種用來治療乳腺癌的手術,通過移除整個乳房及其下方的胸肌(包括大圓肌和小圓肌)以及腋下淋巴結來實現。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見的癌症。在20世紀初,這一疾病主要依賴手術進行治療,而根本性乳房切除術的開發正是於此時期。然而,隨著技術與手術技能的進步,最近幾十年來,乳房切除術變得越來越不具侵入性。截至2016年,結合放療和保乳手術被認為是最優的治療方案。
根本性乳房切除術的開創者哈斯特(William Halsted)和梅耶(Willy Meyer)取得了成功的結果,這開啟了乳腺癌手術治療的現代時代。1894年,哈斯特發表了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對50例根本性乳房切除術的臨床研究。而梅耶則在1894年12月發表了他在紐約患者中的根本性乳房切除術研究。這種全面切除乳腺組織的手術最初被稱為哈斯特切除術,後來更名為“完全切除手術”,最終成為當今所稱的“根本性乳房切除術”。
“根本性乳房切除術被認為是第一步消除乳腺癌的手段,但它的啟動同時隨之而來的卻是漫長而痛苦的復元過程。”
根本性乳房切除術基於當時醫界認為乳腺癌最初是局部擴散,然後侵入周圍組織,最終擴散至淋巴鞘的信念。隨著研究的深入,醫學界的理解也不斷演變。雖然哈斯特的手術創造了3%的術後復發率與20%的局部復發率,五年生存率達40%,但術後的高併發症率卻導致許多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影響。
隨著醫學的潮流不斷更迭,1950年以來,各種臨床研究的結果逐漸普及,讓醫生意識到並非所有的乳腺癌患者都能從根本性乳房切除術中獲益。1943年,哈根森(Haagensen)和斯圖特(Stout)對500多名接受根本性乳房切除術的患者進行了回顧,發現了不能通過根本性手術治癒的患者群體,開始提出可手術性與不可手術性的概念。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質疑根本性乳房切除術的必要性。”
這一發現促進了乳腺癌的臨床分期系統發展,為後來的治療設計和研究奠定了基礎。根據一項1977年由全國外科輔助乳腺和腸道項目(NSABP)進行的研究,顯示根本性乳房切除術與較不具侵入性的手術在生存率或復發率上並無顯著差異,這進一步推動了手術方法的革新。
在哈斯特-梅耶理論的影響下,許多外科醫生認為擴大手術範圍以移除更多淋巴結能提高治癒機會,從1920年代起,許多外科醫生進一步探索了比哈斯特原始手術還要侵入性的手術。隨著研究的深入,醫界開始認識到這些“擴展根本性乳房切除術”的有效性並不高,這些大量、疼痛的手術並不比標準的根本性乳房切除術有顯著優勢。
“擴展性根本性乳房切除術的逐漸減少,證明了現代外科在提升患者生活質量上的重要使命。”
現在,根本性乳房切除術在外科醫生的手術選擇中已經相對少見,取而代之的是更趨小型化和個性化的治療,比如局部切除術與放療相結合的保乳策略。這些改變不僅使手術變得更具可接受性,也讓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在未來,醫學界將如何進一步平衡癌症治療的有效性與患者的生活質量,這仍然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