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乳癌手術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顯著的變化。其中,哈斯特德的乳房切除術,作為對抗乳癌的重要里程碑,從19世紀末開始影響了數以萬計的患者。這一手術不僅標誌著對乳癌治療的全新理解,也引發了有關手術方法與患者生活品質之間深刻的討論。
徹底乳房切除術是治療乳癌的一種手術方式,通過移除整個乳房及其底下的胸部肌肉(包括主要和次要胸肌)以及腋下的淋巴結來進行治療。根據醫學界的看法,乳癌的擴散是局部性的,於是對病灶進行全面切除成為當時的治療方法。
哈斯特德及梅耶是徹底乳房切除術成功實施的先驅,標誌著乳腺癌外科治療的現代化。
在1894年,威廉·哈斯特德首次發表他與50例病患合作的成果,這些病例集中於約翰·霍普金斯醫院。隨後,梅耶也在同年公開了他對於進行徹底乳房切除術的研究。隨著這些工作的推廣,徹底乳房切除術逐漸被認識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當時的醫學信念認為,乳癌首先在局部範圍擴散,然後侵入鄰近的組織及淋巴管。哈斯特德堅信癌細胞的擴散是以「離心螺旋」的方式進行,這一觀點在那個時代的醫學社會中逐漸根深蒂固。
哈斯特德的操作達到了3年的復發率僅為3%,而5年的存活率是40%,相對未接受治療的患者約為20%顯示了其顯著的治療效果。
然而,隨著手術的普及,術後的生活品質問題開始受到關注。由於手術切口龐大,愈合過程中往往伴隨著慢性疼痛與肢體活動受限,造成患者生活質量的下滑。如此繁重的後遺症讓人們不禁反思,究竟患者在接受如此大規模手術時所支付的代價是否值得?
隨著時間的推進,醫學界對於乳腺癌的理解也不斷加深。在1943年,哈根森和斯托特針對500名接受徹底乳房切除術的患者進行回顧,指出有些患者在術後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這一見解帶動了「可手術性」與「不可手術性」概念的提出,幫助進一步界定了患者的手術適應症。
這一系列的研究最終促成了乳癌臨床分期系統的發展,對於乳癌的生物學理解和治療方案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現今,隨著手術技巧與輔助療法如放射治療的日益成熟,醫生對於徹底乳房切除術的使用頻率大幅下降。197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無論進行徹底乳房切除術還是較少侵入性的手術,患者的存活率和復發率並沒有顯著差異。
在哈斯特德的理論指導下,醫師們顯然認為擴大手術範圍能夠獲得更高的治癒率,開始施行更為殘酷且侵入性的手術,例如擴展性的徹底乳房切除術。這類手術不僅包括切除乳房和腋下淋巴結,甚至還有移除胸骨和上鎖骨淋巴結的程序。
許多醫生為了企圖治癒較為晚期的疾病而試圖進行更大規模的乳房切除手術,但最終此類手術因為無法顯著改善患者生存率而漸漸被淘汰。
終究,這些意圖擴展手術範圍的嘗試,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證明並不會帶來預期的療效,這讓我們反思,治療的真正目的是否僅僅是消滅病變組織?還是應該以患者的生活品質為優先考量?
在現代醫療中,如何在治療效果與患者的生活質量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成為每位醫生及患者面對的共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