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是最危險的皮膚癌類型,它源於產黑色素細胞,即黑色素細胞。雖然黑色素瘤通常發生在皮膚上,但也有可能在口腔、腸道或眼睛(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少見到出現。研究顯示,女性的黑色素瘤最常在腿部發生,而男性則主要出現在背部。醫療界經常稱黑色素瘤為惡性黑色素瘤,但專家強調不存在“良性黑色素瘤”這一術語,因此建議避免使用“惡性黑色素瘤”這一冗詞。約25%的黑色素瘤病由痣發展而來,痣的變化可能表現為尺寸迅速增大、不規則邊界、顏色改變、癢感或皮膚破損。
黑色素瘤的主要誘因是紫外線(UV)曝光,在低水平黑色素的人群中風險更大。這種紫外線可能來自陽光或其他來源,例如日光浴設備。
一些擁有眾多痣、家族病史以及免疫功能差的人風險較高。此外,一些罕見的遺傳疾病,如乾皮症,也會提高風險。病理學上的診斷通常通過對可疑皮膚病變進行活檢進行分析來確定。有研究建議,避開紫外線並在紫外線強烈的陽光下使用防曬霜,可能有助於預防黑色素瘤。
治療通常涉及手術切除黑色素瘤及其附近的潛在受影響組織。對於較大病變的患者,附近淋巴結的測試也可能進行以檢查是否擴散。一旦未發生轉移,大多數人是可以治愈的。對於那些出現擴散的患者,免疫療法、生物療法、放射治療或化學療法可能改善存活率。
根據統計,在美國,局部病變的五年生存率達99%,當疾病擴散到淋巴結時為65%,而在遠程擴散情況下則降至25%。黑色素瘤的回發或擴散取決於其厚度、細胞分裂的速率以及表面皮膚是否破裂。
截至2012年,全球新發黑色素瘤病例達232,000例;在2015年,活躍病例達310萬例,造成59,800人死亡。
在全球範圍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黑色素瘤發病率最高,北歐和北美也有高發情況,而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則相對較少。在美國,男性的黑色素瘤發病率約為女性的1.6倍。自1960年代以來,特別是在以歐裔人為主的地區,黑色素瘤的發病率逐漸上升。
黑色素瘤的早期徵兆通常是現有痣的形狀或顏色變化,或新出現的腫塊。在疾病的晚期,痣可能會出現癢感、潰瘍或出血。早期的黑色素瘤徵兆可以通過助記法“ABCDEEFG”來記憶,包括不對稱、邊界不規則、顏色變化、直徑大於6毫米和隨時間演變的緣故。值得注意的是,結節性黑色素瘤有自己的分類標準:
它具有高於皮膚表面的隆起,觸摸時堅硬,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
黑色素瘤的轉移可能會引起一些非特異性的副腫瘤症狀,包括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和疲勞。早期黑色素瘤的擴散雖然可能,但相對較少;診斷早期的黑色素瘤中不到五分之一會轉移至其他部位。大腦轉移在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中尤為常見,也可能擴散至肝臟、骨骼、腹部或遠程淋巴結。
對於黑色素瘤的治療選擇多種多樣,包括手術切除、免疫療法和化療等。對於早期發現的病例,生存率相對較高,隨著病情的進展,治療的效果則逐漸降低。在擴散到淋巴結和遠處器官的情況下,患者的生存期會受到影響。
許多黑色素瘤中存在影響B-Raf蛋白結構的激活突變,導致通過Raf到MAP激酶路徑的持續信號傳導。
此外,現今的基因檢測也有助於評估患者的風險,並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在原發性黑色素瘤中出現的突變,尤其是CDKN2A和BRAF基因的變異,被認為是推動病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儘管我們對黑色素瘤的認知不斷深入,擴散至意想不到部位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黑色素瘤不僅限於皮膚,還可能在嘴巴和眼睛等部位出現。作為一名讀者,你是否準備好進一步了解如何保護自己免受這種致命疾病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