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 AD)是一種潛在致命的狀況,當主動脈內膜受損時,血液會在主動脈壁的不同層之間流動,導致內層撕裂。這種情況的發生通常伴隨著劇烈的胸部或背部疼痛,痛感常被形容為「撕裂」感。除了劇痛,患者還可能經歷嘔吐、出汗和頭昏等症狀。然而,主動脈剝離最讓人擔憂的部分是其對全身各器官的影響。
主動脈剝離能迅速導致心臟血流不足或主動脈完全破裂,最終導致死亡。
主動脈剝離的成因主要與高血壓以及多種結締組織疾病(如馬凡綜合症和艾勒斯-丹洛斯綜合症)有關。其他危險因素包括先天性二尖主動脈、心臟手術史、外傷、吸煙以及某些藥物,包括可卡因的使用等。根據資料,主動脈剝離的發生率約為每年每十萬人中三例。據估計,診斷年齡通常為63歲,約10%的案例發生在40歲以下。
大約96%的主動脈剝離患者在發作時會感受到劇烈的疼痛。疼痛多數集中在胸部,並可能慢慢向其他部位擴散。發生在胸部前面的疼痛通常與升主動脈的剝離有關,而下背部疼痛則常涉及下降主動脈。值得注意的是,疼痛的不同表現可能直接與剝離的位置有關。
如果疼痛劇烈且伴隨著呼吸急促,這可能預示著心臟周圍積血。
主動脈剝離的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可能導致其他器官的損害。如果供應中央神經系統的動脈受到影響,會引起中風或四肢缺血。如果剝離涉及腹部主動脈,約5-8%的情況會影響腎動脈,並且有約3%的情況會導致腸道缺血。
因為主動脈剝離的症狀變化多端,診斷有時會困難。專業醫生通常會透過影像學檢查來確診,包括CT掃描、MRI或超聲波檢查。對於主動脈剝離的分類,主要分為斯坦福分類A型和B型,這主要取決於剝離是否涉及升主動脈。
診斷手段的選擇依賴於患者的病情穩定性和影像技術的可及性。
就治療而言,升主動脈的剝離通常需手術,而下降主動脈的剝離則多以藥物方式控制血壓為主,除非出現並發症需要手術干預。對於高血壓患者,控制血壓和戒煙是預防主動脈剝離的關鍵措施。主動脈剝離外科手術始於20世紀50年代,至今仍然是治療此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未經治療的情況下,斯坦福A型剝離的患者在三天內死亡的比例高達50%,而B型剝離在一個月內的死亡率約為10%。這一數據令人震驚,也凸顯了主動脈剝離的緊急性和其對生命的威脅。此外,疏忽對血壓、歷史病史以及潛在風險因素進行監控將可能使患者面臨更高的風險。
在對主動脈剝離的認識不足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許多不必要的死亡。
最初的主動脈剝離案例記載於1760年,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疾病的醫療認識和治療手段也不斷發展。今日對於主動脈剝離的診斷和治療,已經有了更為明確的標準和程序,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挽救患者的生命。
這一驚險的病症提醒著我們:是否所有的高風險患者都能得到及時的檢查和治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