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固定術是一種手術治療方法,涉及將基爾希納針和電線插入骨骼,然後通過釘插入身體並連接到一個由環和螺紋杆組成的外部裝置上。這種裝置,如伊利扎羅夫裝置、泰勒空間框架和八爪外固定器,可以固定受損肢體,以促進癒合。與內部固定術(即將骨穩定機械組件外科植入患者體內)不同,外部固定技術用於穩定受傷部位的骨組織和軟組織,並且保留了對損傷部位的靈活性。
在古典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描述了一種由皮革環和四根木杆組成的外部固定裝置,以固定脛骨骨折。
外部固定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醫療實踐。在1840年,讓-弗朗索瓦·馬爾蓋涅描述了一種可通過衣帶來固定脛骨的設備。而在20世紀初,克萊頓·帕克希爾和阿爾賓·蘭波特分別獨立地發明了單側外部固定的現代概念。蘭波特是首個使用穿螺紋針的人,但他的裝置需要先進行開放性骨折復位,然後再插入針和固定器。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瑞士的拉烏爾·霍夫曼在1938年進行了重要改進,提出了用於閉合復位的導引針插入技術,這標誌著微創骨科手術的首個應用。而後,蘇聯的格夫里爾·伊利扎羅夫在1950年代發明了伊利扎羅夫裝置,用於治療和修復肢體的骨折、畸形和缺陷。
在這種方法中,首先在未損傷的骨頭區域鑽孔,然後將特殊的螺栓或電線固定在這些孔中。外部的金屬杆或彎曲的金屬片用特殊的球關節將螺栓連接,形成堅固的支撐。醫生可以通過調整球關節來將骨折定位到正確的解剖位置。由於螺栓穿透皮膚,手術部位必須進行適當清潔以防止感染。外部固定器的安裝通常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取下外部框架和螺栓通常只需在門診訪問中使用特殊的扳手,無需麻醉。
外部固定術還可以用於肢體延長,這通常涉及到斜切骨頭的手術,然後利用外部固定裝置將骨頭兩側逐漸拉開,直到骨頭在小間隙中生長出新的組織。
外部固定術主要適用於重度開放性骨折、感染性不愈合、肢體對齊矯正等情況。在某些情況下,如有免疫系統功能障礙或存在內部固定器時,則可能不適合使用外部固定術。醫生在決定是否適用該技術時,必須仔細考慮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
雖然外部固定術在臨床上具有顯著的益處,但也存在一些並發症,例如對軟組織的損傷、過度分離及釘道感染等。這些可能影響患者的療程和預後,因此醫生必須在手術前進行充分的準備。
目前市面上有不同類型的外部固定器,例如伊利扎羅夫裝置、八爪外固定器和泰勒空間框架,各有其特定的應用行業特點,適合不同的臨床狀況和需求。
外部固定術不僅是現代醫學中的一項技術創新,它也重新塑造了許多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肢體功能。
最後,隨著技術的持續發展與進步,外部固定術無疑將在未來的骨科治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我們是否能更好地平衡患者的生活質量與手術的風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