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固定器是一種外科治療方法,通過在骨骼內部插入鋼針和線材,然後將這些針和線材固定在一個由環和螺杆組成的外部裝置上,以便穩定受傷的肢體,促進癒合。作為內部固定的替代方案,外部固定器在沒有進行顱內手術的情況下,能夠在創傷部位與此有距離的地方穩定骨組織和軟組織。
早在古希臘時期,醫生希波克拉底就描述了一種由皮革環與四根木棒組成的外部固定裝置,用以固定脛骨骨折。1840年,讓-弗朗索瓦·馬爾蓋恩描述了一種用於將脛骨固定的釘子及其固定帶。隨著時間的推移,克萊頓·帕克希爾和阿爾賓·藍波特在1894年和1902年各自獨立地發明了現代單側外部固定器的概念。
在1938年,瑞士的拉烏爾·霍夫曼基於前人的研究,開發出一種技術,採用了閉合還原與導向經皮針置放的方法,這成為微創骨科手術的首次應用。
在外部固定器的安裝過程中,醫生會在受傷骨骼周圍的未受傷區域鑽孔,然後將特製的螺栓或金屬線固定在骨頭上。外部的金屬裝置通過特殊的球形關節連接這些螺栓,以形成一個堅固的支撐。在手術過程中,需確保術後傷口的清潔以防止感染。
外部固定器的安裝一般在手術室進行,通常需要全身麻醉。而外部框架和螺栓的去除可以在辦公室訪問中進行,通常不需要麻醉。
在某些病例中,外部固定器也可用於延長肢體長度。醫生會在手術中將骨頭斜切,然後在骨裂的每一側放置外部固定器的釘子或線材。通過逐步拉開兩側的骨頭,骨頭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生長到這個小間隙中,此過程被稱為分心成骨術。
外部固定器通常用於以下情況:
然而,外部固定器也不是對所有患者都適用,其禁忌症包括:
使用外部固定器可能會產生一些併發症,包括:
外部固定器有多種類型,包括:
對於許多受到骨折影響的患者來說,外部固定器無疑提供了一種既有效又少干擾的治療方法。這種技術不僅僅是治療骨折,更是讓患者重拾活動能力的重要一步。在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是否能夠看到外部固定器在矯正其他骨骼問題方面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