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醫療界,外部固定術已經成為治療骨折的一個重要選項。此技術使用一種由金屬環、螺桿及鋼針組成的裝置,可以有效支撐和固定受傷的肢體,加速癒合。尤其在伊利扎羅夫裝置的引入之後,外部固定術的概念和應用得到了大幅度的發展,為許多骨折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外部固定術是一種手術治療方法,其中特製的鋼針和螺絲被固定在骨骼上,並通過針頭穿透皮膚與外部裝置相連,以便固定受傷肢體,進而促進癒合。
外部固定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醫學家希波克拉底早在公元前400年就描述了一種用皮革圈和木杆來固定脛骨骨折的裝置。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技術經歷了多次創新和改進。
在19世紀,醫生較荷蘭的阿爾賓·蘭博特和美國的克萊頓·帕克希爾獨立發明了現代單側外部固定裝置,為今後的治療方法奠定了基礎。
然而,真正的突破出現在1950年代,當時蘇聯的醫生加夫里爾·伊利扎羅夫發展出了著名的伊利扎羅夫裝置,這種裝置可在不打開骨折部位的情況下進行交叉固定,提供了革命性的治療選擇。
伊利扎羅夫裝置的安裝過程需要在手術室內進行,通常是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進行。醫生會在未受傷的骨骼部分鑽孔並插入特製的螺絲或針,然後用外部裝置將其固定。
這種固定方式使得骨折的正確解剖形狀得以保持,並可通過調整金屬連接件進一步修正。
在某些情況下,例如肢體延長治療,醫生會進行斜切骨骼的手術,然後使用伊利扎羅夫裝置將骨頭的兩側逐漸拉開,促進骨骼的生長。
伊利扎羅夫裝置適合用於許多情況,如嚴重的開放性骨折、骨髓炎引起的骨不連結、肢體變形的矯正等。
與此同時,某些情況可能不適合使用此類裝置,例如免疫系統受損的患者或不願意遵循針頭及螺絲護理的患者。
雖然伊利扎羅夫裝置具有多種優點,但也不乏潛在的併發症,醫生在使用時需特別小心。剖穿皮膚的針可能會損傷到神經或血管,並且需要定期進行針孔護理以預防感染。
此外過度的拉伸可能會導致骨頭無法癒合,因此手術過程中的精確性至關重要。
伊利扎羅夫裝置無疑改變了骨折治療的方式,從歷史的角度看,它不僅展示了醫學技術的進步,也帶來了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可能性。隨著技術的推進和醫學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創新出現,進一步提高骨折治療的效果。然而,這一切背後,究竟是如何平衡風險與收益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