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醫學界,中央性尿崩症(最近重新命名為精氨酸加壓素缺乏症,AVP-D)是一個引起越來越多關注的疾病。這是一種由於大腦中的抗利尿激素(ADH),即精氨酸加壓素的缺乏而導致的疾病。缺乏這種激素會導致尿液產量增加,從而導致身體脫水。
中央性尿崩症常常伴隨著多尿、夜尿以及口渴等症狀,這些都是由於血清鈉濃度及滲透壓的升高所引起的。
這種病症被稱為神經垂體尿崩症,因為它與大腦的神經垂體有關,這是下丘腦中的一部分,接收來自下丘腦的抗利尿激素,並通過下丘腦-垂體通道發送到垂體。在許多情況下,將這個病症稱為尿崩症可能是誤導的,因為它只在多尿上與典型的糖尿病具有相似之處。未經治療的中央性尿崩症患者通常會經歷心情焦慮、社交孤立和整體生活質量降低等心理症狀。
未經治療的中央性尿崩症患者通常會顯示出多尿、夜尿和口渴等症狀,這是由於血清鈉和滲透壓的升高導致的。這些症狀使患者必須頻繁地起床上廁所,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
若不進行有效治療,這些患者的生活質量往往會受到顯著影響,甚至可能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
這種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由於腦中的下丘腦/垂體軸神經元被摧毀所導致的。而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有各種不同的先天性或後天性病變。
中央性尿崩症可以是先天性的(如遺傳疾病)或獲得性的。獲得性因素常常包括手術、腫瘤、外傷及血管疾病等。某些情況下,如神經外科手術,中央性尿崩症是暫時性的,患者會在一段時間後康復。
中央性尿崩症也可以由腦部的惡性腫瘤引起,這些腫瘤可能會影響下丘腦和垂體。癌症轉移至腦部的情況在肺癌和乳腺癌等疾病中尤為常見。
這種病症還可能與自體免疫性疾病和各種感染有關,如風濕性疾病、HIV和COVID-19等。
急性炎症、感染以及自體免疫過程的影響,都可能導致下丘腦或垂體的功能受損,進而引發尿崩症。
確診中央性尿崩症的第一步是確定是否存在低張性多尿。通常,用24小時的尿液收集檢查尿液產量,若超過3公升即可視為多尿。接下來需排除糖尿病、腎功能不全和其他影響尿液形成的疾病。
治療中央性尿崩症的主要方法是進行水分補充及針對病因的治療。使用精氨酸加壓素的類似物—去氨加壓素(Desmopressin),可以有效管理中央性尿崩症的症狀。
透過恰當的治療,患者的生活質量能夠獲得顯著改善,並減少因頻繁排尿所帶來的困擾。
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中央性尿崩症的影響都不是輕視的。在與此疾病抗爭過程中,患者不僅需要面對尿液增多的生理影響,也必須注意心靈的疏導和支持。你是否曾經因為頻繁夜起而影響到你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