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性糖尿病無尿症,即近期重新命名為精氨酸加壓素缺乏症(AVP-D),是一種由大腦中缺乏抗利尿激素(AVP)所引起的糖尿病無尿症。這種激素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血液體積並減少尿液的生成,因此缺乏這種激素將導致尿液的增加和體液缺乏。此病症的另一種稱呼是神經垂體糖尿病無尿症,這是因為抗利尿激素是通過下丘腦經垂體幹運輸到後腦垂體的。儘管這種疾病與糖尿病的部分症狀相似,但實際上兩者並不相同。
未經治療的中樞性糖尿病無尿症患者通常會經歷多尿、夜尿以及因血清鈉和滲透壓上升而引起的口渴。
中樞性糖尿病無尿症的病因涉及許多先天或獲得性因素,在病因不明的情況下,則被歸類為特發性。通常,這種情況涉及下丘腦/後垂體的神經元被破壞,因此妨礙了精氨酸加壓素的分泌。臨床上,此病狀的患者多數會經歷多尿現象。
中樞性糖尿病無尿症患者的主要症狀包括多尿、夜尿以及過度口渴。這些症狀往往會因血清鈉和滲透壓的上升而加劇。此外,患者可能也會出現與根本病因相關的神經症狀,如頭痛和複視。
即使在合理控制多尿和多飲的情況下,中樞性糖尿病無尿症患者常常會感受到焦慮、社交孤立等心理症狀,從而影響整體生活質量。
中樞性糖尿病無尿症的臨床表現主要源於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而這通常是由於下丘腦及後垂體的神經元損傷造成。病因可以是多樣的,包括外科手術、腫瘤、創傷、血管疾病等。
對於病因不明的中樞性糖尿病無尿症,則被歸類為特發性。
這種病症通常是獲得性的,可能由以下幾種情況引起:
確定是否存在低張性多尿是診斷過程的第一步。成年人日尿量超過50 mL/kg即被視為多尿。確定多尿後,需要通過基線實驗室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等。水剝奪測試(WDT)是診斷糖尿病無尿症的關鍵步驟,包括經過8小時的水禁食後,用亞硝基精氨酸進行注射驗證。
治療中樞性糖尿病無尿症的首要任務是恢復自由水的不足,補充缺失的抗利尿激素,並解決根本疾病。替代治療上,常用的藥物是類似於抗利尿激素的藥物desmopressin。
中樞性糖尿病無尿症的複雜性顯示出大腦在尿液生成中的重要作用,這讓人不禁思考:我們還能從大腦的哪些功能中發現更多的健康啟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