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季,歐洲的空氣中探測到了放射性物質,這一異常現象始於九月底。雖然廣泛懷疑這一放射性同位素的源頭位於俄羅斯,但俄方卻否認該國內發生過與放射性物質相關的事故。此時,探測到的放射性同位素為鉑-106;在整個歐洲範圍內僅檢測到微量(從微貝可勒到幾毫貝可勒每立方米的空氣),對遠離源頭的公眾健康影響不大,然而,對於來源未明的區域內的居民或工作人員,則估計存在潛在危險。
歐洲的監測網絡在10月的第一天宣布其放射性水平升高,來自東歐的放射性顆粒引起關注。瑞士聯邦公共衛生辦公室(FOPH)報告表示,自9月25日起檢測到鉑-106的增加。法國核安全研究所(IRSN)指出,在10月初相對高的水平,從10月6日開始穩步下降,而在10月13日後未再檢測到放射性元素。根據IRSN的評估,儘管對絕大多數歐洲民眾的健康影響不大,但釋出的放射性物質數量仍然顯著,估算為100至300太貝可勒,這意味著在可能的源頭周圍數公里的範圍內需要進行疏散。
雖然在核重處理過程中釋放的稀有氣體同位素氪-85是常見的,但鉑這種高沸點金屬的釋放則不常見。放射性同位素鉑-106是核裂變過程中產生的產物,通常以金屬形式存在。由於加熱及氧氣的進入,可能會生成更揮發性的鉑(VIII)氧化物,這一化合物在鋪放式核燃料中可能因為腐蝕而釋放。過去此方式曾導致了空氣中鉑-106的泄漏事件,比如1973年英國的B204重處理事件。
最終,儘管許多資料和證據指向俄羅斯南烏拉爾地區的鉑-106源頭,當地核設施卻始終否認有任何事故發生。
初期並未有關於放射性顆粒來源的明確指示,僅有一份德國當局在2017年十月的聲明,估計放射性物質源自東方,距德國超過1000公里的地區。隨後德國聯邦輻射保護服務評估排除了南烏拉爾的潛在地點。俄羅斯的環境監測機構表示,自10月2日至6日,聖彼得堡鉑-106的濃度為115.4微貝可勒每立方米。法國核安全研究所則排除了來自核反應堆的可能性,猜測源頭應是某個處理點或生產放射性醫藥的中心。
瑞士聯邦公共衛生辦公室自9月25日起報告了鉑-106放射性顆粒的增加。奧地利環境部在10月3日公開通知公眾,挪威核安全局也發布了空氣中低濃度鉑同位素的相關資訊。同樣來自其他當局的通報包括德國輻射保護辦公室自9月29日起報告的輻射增高,以及芬蘭核安全局於10月3日對9月28日以來樣本的放射性濃度的通報。
各國監測機構於10月中旬相繼檢測並報告鉑-106濃度的變化,並引發了對此事件的高度關注。
隨著調查的深入,我們越來越清楚鉑-106的釋放源及其對廣大人員的潛在風險,但事件仍然笼罩在神秘之中。在未來的歷史中,這一事故是否會引導更嚴格的核監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