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溝通(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 FC)是一種聲稱能夠協助非語言人士(如自閉症者)進行交流的技術。然而,這一技術在科學界中遭到廣泛譴責,因為其基本原理缺乏實證支持,並被認為是偽科學。許多專家與障礙組織一致認為,FC的實施並不能反映出身心障礙人士的真正意圖,而是無意中由協助者所主導。
研究指出,輔助溝通並未能正確回答單純的問題,當協助者並不知情時,其回應往往顯示出無法與實際需求相符。
FC的基本過程是讓協助者物理上指導身心障礙者的手或手臂,企圖幫助他們在鍵盤或其他設備上輸入信息。雖然有一些支持者認為這可以克服他們的運動困難,但研究顯示,這些使用者的認知障礙是造成溝通困難的主要原因。例如,協助者經常誤以為患者在打字時表現出興趣,卻發現他們在閉眼或不專心的狀態下進行。
有研究稱,輔助溝通被視為“所有發展性障礙中最具科學反駁性的介入方法”。這決定了其在專業舉辦的治療和教育環境中受到拒絕。
輔助溝通的歷史可追溯至1960年代,然而,自從較早期觀察與研究在丹麥等地展開後,卻未引起國際間的共鳴。隨著美國媒體的宣導,這項技術在1980年代末受到關注。即使有研究指出FC的效果不如宣稱,支持者仍堅持其有效性,導致更深層的爭議。
支持輔助溝通的組織如自閉症國家委員會(AutCom)仍在積極推廣這項技術,儘管數十年的科學證據反駁了其有效性。與此同時,美國兒童精神病學學會及其他專業機構則明確反對FC的使用,強調應該尋求基於科學的替代溝通方法。
科學界一致認為,輔助溝通並不是與自閉症譜系人士有效交流的正當技術,因此應加強對該技術的評估與認識。
FC的支持者通常主張,身心障礙者的交流能力受到運動控制問題的制約,因此透過物理支持可以改善溝通。這種論據引起許多專家的質疑,因為自閉症通常伴隨有影響語言及交流的智力障礙,單靠身體輔助並無明確的改善證據。在一些情況下,患者在協助者的指引下學會了根據提示進行回應,但這些現象往往仍不是獨立的交流行為。
許多研究者指出,FC的行為證據多數來自未經科學驗證的觀察與經驗,這使得其結果難以信服。
值得注意的是,當協助者的知識不足,或在嚴格的實驗環境中,FC通常無法提供正確的回答,這進一步削弱了其可信度。儘管有些親屬因不願接受診斷而寄望於FC作為“奇蹟療法”,然而,科學家表示這種心態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期望。
由於一系列的科學證據支持,許多專家呼籲應用已知的增強通信技術(如輔助設備),而非繼續投入於輔助溝通這類技術的研究。如此一來,困擾於溝通的自閉症人士能更有效地獲得實質幫助,而無需依賴未經驗證的療法。
在當今的治理及醫療環境中,親屬們在面臨孩子障礙時感受到的張力需要得到合理解決,但是否有方法能在未來更好地理解這項技術而不致於引導錯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