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後淋巴增生疾病:如何透過免疫抑制劑讓B細胞失控?

隨著器官移植技術的進步,受者在術後面臨的各種併發症也愈加受到重視。其中,移植後淋巴增生疾病(PTLD)是一種因免疫抑制導致的B細胞增生,這一現象的存在提醒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不容忽視。

移植後淋巴增生疾病是一種B細胞的無控制性增生,往往與潛伏的EB病毒感染有關。

PTLD的症狀多變且非特異性,可能包括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及疲勞等。這些症狀常見於感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尤其是由EB病毒引起的病症。隨著淋巴結腫大或腫瘤的生長,患者可能會出現疼痛或不適,這些腫瘤還可能影響其他器官的功能,導致呼吸急促等情況。

在移植後的頭一年,PTLD的發生率最高,約80%的病例均發生在此期間。

症狀及其影響

PTLD的臨床表現各異,檢查結果可能顯示白血球、紅血球和血小板計數異常偏低,乳酸脫氫酶及尿酸水平上升,鈣水平降低等變化,這些皆可指示腫瘤溶解症候群的可能性。在有些情況下,B細胞的突變會使其惡性化,導致淋巴瘤的形成。

病因探討

導致PTLD的主要原因是無法控制的EB病毒潛伏感染所引發的B細胞增生,而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則進一步加劇了這一情況。傳統的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和環孢素,會抑制T細胞功能,從而導致B細胞的增生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此過程中,一些抗T細胞抗體的使用,也會進一步增加PTLD的風險。

診斷過程

確診PTLD的最佳方式是對受影響組織進行活檢,這能揭示淋巴增生性腫瘤的存在。CT影像學檢查常可發現腫大的淋巴結或局部腫塊,PET掃描則有助於評估病灶的代謝活性,有助於指導活檢的方向。此外,若患者有神經系統受損的症狀,則可能需要進一步進行MRI或腰椎穿刺以檢測腦脊液中的EB病毒水平。

治療選項

PTLD在減少或停止免疫抑制藥物後,可能會出現自發性退化,還可以通過抗病毒療法進行治療。然而,若未能及時干預,PTLD能進一步進展為非霍奇金淋巴瘤,甚至危及生命。一項第二期研究表明,採用特定的EB病毒特異性T細胞進行治療,效果顯著且毒性極低。

流行病學概況

PTLD是器官移植後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僅次於皮膚癌。在不同類型的移植中,其發病率也有所差異。肺臟和心臟移植的PTLD發病率較高,主要是因為這些患者需要較高的免疫抑制劑劑量。值得注意的是,接受來自EB病毒感染者的器官的EBV陰性受者,發展PTLD的風險是高達24倍;同樣地,CMV不匹配也會增加發病風險。

隨著對PTLD研究的深入,我們愈發認識到免疫系統在移植後保護和病理過程中的重要性。未來,我們是否能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方式來控制免疫抑制帶來的風險,降低PTLD的發生率呢?

Trending Knowledge

移植後發現淋巴腫瘤: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徵兆?
移植後淋巴增生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PTLD)是一種由於器官移植後的免疫抑制治療引起的B細胞增生。這些患者可能會出現感染性單核球增多症樣的病變或多克隆多形B細胞增生。一些B細胞可能會經歷突變而變得惡性,最終導致淋巴瘤的形成。對於某些患者而言,惡性細胞克隆可能成為主導增殖的細胞類型,進而發展為明顯的淋巴瘤,這是一組在免疫抑制
EB病毒的神秘角色:為何免疫抑制者更容易發展淋巴瘤?
在臟器移植後,病人常常需要接受免疫抑制治療以避免排斥反應,但這卻讓他們更容易面臨一種名為“移植後淋巴增生疾病”(PTLD)的風險。這個病症主要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引起的B細胞不受控制的增殖,其症狀和表現多樣,看似平常卻又極具威脅。 症狀與診斷 PTLD的症狀可能不特定,且與許多其他病症相似,包括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以及疲勞等。這些症狀有時類似於
從症狀到診斷:如何識別移植後淋巴增生的早期跡象?
移植後淋巴增生性疾病(PTLD)是因器官移植後進行的治療性免疫抑制所引起的一種B細胞增生,這種情況可能導致感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樣病變或多克隆性多形B細胞增生。對於一些患者來說,這些B細胞可能會發生突變,進而導致惡性腫瘤的形成,形成淋巴瘤。在某些情況下,惡性細胞克隆會成為主要增生的細胞類型,最終導致果體淋巴瘤,這是一組在免疫抑製患者中發生的B細胞淋巴瘤。 症狀和體徵 PTLD的症狀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