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是一種紅血球的大小或數量不足,或是其所含的血紅蛋白量不足的狀況。這種缺陷限制了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在全球範圍內,年輕兒童、女性和老年人具有發展貧血的最高風險。貧血可以根據不同的參數分類,其中一種分類依據是否與營養有關,因此有兩種類型:營養性貧血和非營養性貧血。營養性貧血是指可以直接歸因於營養失調或缺乏的貧血類型,例如缺鐵性貧血和惡性貧血。這通常在兒科的背景下被討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5歲以下的兒童和孕婦的血紅蛋白濃度低於110 g/L,以及男性低於130 g/L,均表示貧血的存在。
血紅蛋白是一種負責將氧氣運送至身體細胞的血管蛋白,沒有氧氣的話,人類的身體無法進行呼吸,進而生成腺苷三磷酸(ATP),使細胞得不到能量。營養性貧血的原因可能是缺乏鐵、蛋白質、維生素B12以及其他需要用於血紅蛋白生成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然而,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營養失調。貧血的徵兆包括青紫症、黃疸和易瘀傷。此外,貧血患者可能會面臨記憶和注意力困難、疲勞、頭暈、對溫度的敏感、低能量水平、呼吸急促以及皮膚蒼白等症狀。特別是急性或嚴重的貧血症狀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身體無法適應血紅蛋白的缺乏,可能導致休克甚至死亡。而輕度和中度貧血的症狀則通常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緩慢出現。
這是缺鐵的最末期,特徵是小型(小細胞性)紅血球的生成以及循環血紅蛋白水平的降低。這是長期缺鐵的終點。
這反映出干擾DNA的狀況,影響血細胞(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和骨髓,特徵是骨髓中出現大型和未成熟的血細胞(大細胞性貧血),主要由維生素B9(葉酸)和B12引起。
如前所述,血紅蛋白是一種蛋白質,其生成需要足夠的飲食蛋白質攝入,但在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的情況下,血紅蛋白無法充分生成,導致貧血。結果是細胞質量的減少,因此需要用於氧合組織的紅血球數量減少(紅血球數量減少且血紅蛋白含量低)。
銅及銅蛋白對於足夠的血紅蛋白形成,發展紅血球時對利用鐵、紅血球膜的最佳功能都是必需的。正常的鐵移動需要銅含量蛋白(銅藍蛋白)。因此,在銅缺乏的情況下,鐵無法釋放,造成血清鐵和血紅蛋白的低水平(即使存在正常的鐵儲備)。
這是一種乙型基因缺陷的貧血,會導致紅血球的膜發生缺陷,導致氧化損傷和細胞溶解。維生素E已被證明具有保護作用,因為它具有抗氧化功能。
營養性貧血的症狀可能包括疲勞和缺乏精力。如果症狀加重,可能會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蒼白—尤其是在手部、眼瞼和指甲上、腳踝腫脹、脫髮、頭暈、強迫性和非典型的食慾、便秘、抑鬱、肌肉抽搐、麻木或燒灼感以及胸痛。那些罹患營養性貧血的人常常表現出很少或沒有的症狀,常常輕微形式的貧血有著輕微表現而未被發現。
國際上,由於缺鐵引起的貧血是最常見的營養失調。這是工業化國家唯一顯著普遍的營養缺乏障礙。在貧困地區,貧血則因感染疾病如HIV/AIDS、結核病、蛔蟲感染和瘧疾而惡化。在發展中國家,估計約有40%的學齡前兒童和50%的孕婦是貧血的。20%的母親死亡可以歸因於貧血。貧血對健康的後果包括妊娠不良結果、認知和身體發展受損、發病率增加以及成年人工作效率降低。
營養性貧血有著多種不同的成因,包括營養性和非營養性。營養性原因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缺乏,而非營養性原因則包括感染。然而,這類型貧血的首要原因仍然是缺鐵。
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體內鐵的不足會源於潰瘍細菌。這些微生物生活在消化道內,經過多年會在胃壁或小腸中引起潰瘍。因此,很多營養性貧血的患者可能有潛在的胃腸道疾病導致慢性出血。這在免疫系統受損者、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中是常見的。高量的血液損失也可能來自於月經、分娩期間的增加出血、腸道癌症和幹擾血液凝結能力的疾病。某些藥物也可能對營養性貧血產生不利影響。停用腸道中鐵吸收的藥物(如NSAIDs和阿司匹林)可能是此疾病的誘因。氫氯噻嗪和丙戊酸也可能導致腸道輕度出血。阿莫西林和苯妥英則可能導致維生素B12缺乏。其他常見的原因包括甲狀腺疾病、鉛中毒、傳染病(如瘧疾)、酗酒和維生素E缺乏。
診斷營養性貧血通常包括完整的血液計數、急性期反應、血清鐵研究及外周血形態學檢查。
營養性貧血的治療方法包括替代療法,以提高低水平的營養元素。改善飲食是對抗營養性貧血的一種方式,可以透過補充飲食補充劑,如鐵、葉酸和維生素B12來達成。這些補充劑通常可以在藥店購得,但根據患者的健康需求,醫生也可能會開立處方藥物。
在這個充滿變化的飲食環境中,我們是否真的清楚自己攝取的營養是否全面,以至於避免貧血的風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