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是一種由於紅血球數量、尺寸或其所含血色素的不足而引起的情況。這種不足會限制血液與身體組織細胞之間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根據全球統計,幼兒、女性以及老年人都是貧血的高風險群體。貧血可依據不同參數進行分類,其中一種根據營養是否相關來劃分為營養性貧血和非營養性貧血。
營養性貧血指的是能夠直接歸因於營養失調或缺乏所導致的貧血,例子包括缺鐵性貧血和惡性貧血。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5歲以下兒童和孕婦的血紅蛋白濃度低於110 g/L,男性則低於130 g/L即可視為貧血。血紅蛋白是一種血液蛋白,負責攜帶氧氣到身體各個細胞。缺乏氧氣會使人體無法進行呼吸,無法生成三磷酸腺苷(ATP),從而剝奪細胞所需的能量。
營養性貧血可能由缺乏鐵質、蛋白質、維他命B12及其他對血紅蛋白形成所需的維他命和礦物質引起。
其中,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營養障礙之一。貧血的症狀可能包括青紫、黃疸、容易瘀傷。除此之外,貧血患者可能會經歷記憶及注意力困難、疲憊、頭暈、氣溫敏感、低能量水平、呼吸急促及皮膚蒼白等一系列不適。若是急性或嚴重的貧血,可能會引起極為危險的情況,甚至導致休克或死亡。而輕度及中度貧血的症狀則通常會隨著時間逐漸發展。
這是鐵缺乏的最後階段,其特徵為小型(小紅血球)紅血球的產生以及流通血紅蛋白水平的下降,通常是長期缺乏鐵的結果。
該病反映了對DNA的干擾,影響血液細胞(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與骨髓,其特徵為骷髏內大且未成熟的血細胞,主要是由維他命B9(葉酸)和B12引起的。
如上所述,血紅蛋白是蛋白質,產生它需要充足的膳食蛋白質攝取,而在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的情況下,血紅蛋白的生成將不足,導致貧血。
產生正常血紅蛋白所需的銅和銅蛋白的缺乏,會導致正常鐵的使用減少,從而使血清鐵和血紅蛋白水平降低。
這是一種遺傳性缺陷,影響血紅素合成酶,導致紅血球不成熟的鐵積存,屬於小型且低色素貧血類型。
紅血球膜的缺陷導致氧化損傷和細胞溶解,維他命E則展現其抗氧化功能以提供保護。
營養性貧血的症狀包括疲勞和能量缺乏。然而,如果症狀惡化,可能會出現呼吸急促、脈搏加速、蒼白等狀況,尤其是在手部、眼瞼及指甲中更為明顯,還可能出現腳踝腫脹、掉髮、頭暈、異常渴望、便秘、抑郁、肌肉抽搐及胸痛。許多營養性貧血者常無明顯症狀,許多輕度貧血的情況下症狀可能會被忽視。
國際上,缺鐵性貧血是最為常見的營養障礙。在發達國家,這是唯一顯著流行的營養缺乏症。在貧困的地區,貧血更是受到HIV/AIDS、結核病、鉤蟲感染及瘧疾等傳染病的加重。在開發中國家,大約40%的學齡前兒童及50%的孕婦被認為是貧血患者,母親死亡原因中有20%可歸因於貧血。貧血的健康後果包括不良的妊娠結果、認知及身體發展障礙、發病率增加及成人工作效率降低。
營養性貧血的原因各不相同,為營養性與非營養性。導致營養性貧血的主要原因是鐵缺乏,鐵質、維他命B12及葉酸的攝入不足會影響骨髓的功能。
飲食中的鐵質不足也可能與胃潰瘍細菌有關,這些微生物存在於消化道,數年後會導致胃或小腸內層的潰瘍。因此,許多營養性貧血的患者可能隱藏著潛在的腸胃道疾病,導致慢性失血,這在免疫功能低下、老年人以及糖尿病患者中尤為常見。其他失血的來源包括月經增多、分娩、腸道癌症及會影響血液凝固能力的疾病。某些藥物也可能引發營養性貧血,像是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及阿斯匹靈等藥物會干擾鐵的吸收,並可能導致胃腸道出血。
貧血的診斷方式包括全血細胞計數,急性期反應,血清鐵研究以及周邊血液形態學的檢查。
營養性貧血的治療通常包括替代療法以提高低水平的營養素。此外,改善飲食也是對抗營養性貧血的有效途徑,可以通過服用含有鐵質、葉酸及維他命B12的膳食補充劑來實現。這些補充劑通常可在藥店購買,醫生依照患者的健康需要可能會開立處方藥。
從各種角度來看,營養性貧血的影響讓我們重新審視飲食和健康之間的關係。你是否曾經考慮過自己與飲食之間的深刻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