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適障礙是一種心理與行為障礙,主要由不適應的反應引起,通常與心理社會壓力源有關。這種反應通常表現為情緒與行為的極端反應,可能導致明顯的痛苦、對壓力源及其後果的過度關注,並影響到正常功能。根據研究,成人的終生患病率約在5%到21%之間,女性的診斷率約為男性的兩倍,而在兒童與青少年之中,兩性的診斷率則無明顯差異。
「調適障礙於1980年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III)中,並常被稱為壓力反應綜合症或情境性抑鬱症。」
調適障礙的症狀包括:悲傷、絕望、興趣缺乏、容易哭泣、焦慮、無助感,甚至有自殺企圖。這些症狀可能輕微卻持續地干擾生活。根據DSM-5,調適障礙可分為六種類型,包括抑鬱情緒、焦慮、混合性抑鬱與焦慮、行為紊亂、情緒與行為混合性紊亂及未具體化型。
「調適障礙可分為六個子類型,基於主要症狀的不同而區分,它們影響著不同年齡段的年輕人。」
那些多次經歷創傷的個體,即使過去的創傷也可能使他們處於更高的風險中。年齡也是一個影響因素,因為年幼的孩子擁有較少的應對資源,且他們可能不太容易意識到潛在壓力源的後果。調適障礙可由各種壓力源引發,這些壓力源可以是創傷性的或相對較小的,從失戀到報告卡不佳、甚至搬家。
診斷調適障礙的基本依據是存在著一個引發壓力的事件以及臨床評估。在治療上,對於有抑鬱或焦慮症狀的個體,通常可以從抑鬱或焦慮障礙的治療中獲益。針對調適障礙的治療方式包括個別心理治療、家庭治療、同儕小組治療及必要的藥物治療。
「治療方案依賴於個體的年齡、症狀的嚴重程度、調適障礙的類型及個人偏好。」
隨著COVID-19疫情的爆發,調適障礙的例子逐漸增多。根據一項針對波蘭的研究顯示,75%的參與者認為疫情是一種高度的壓力事件。約49%的人報告其調適障礙症狀有顯著上升,其中女性及沒有全職工作者的比例尤為高。
在面對壓力與挑戰的過程中,年輕人需要尋求幫助以適應並克服各種困難。了解調適障礙及其影響,不僅能幫助年輕人獲得更好的調適,也能促使社會對心理健康議題的更深刻反思。面對逆境,年輕人又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調適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