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適障礙,或稱壓力反應綜合症,是一種心理和行為障礙,特徵是對心理社會壓力源的適應不良反應。這種適應不良的反應通常涉及正常的情感和行為反應,但在某些情境下表現得比平常更為強烈,帶來顯著痛苦、對壓力源及其後果的過度關注,並造成功能性障礙。根據相關資料,成年人中調適障礙的終身患病率估計在5%至21%之間,女性的診斷率是男性的兩倍。無論在兒童或青少年中,男女之間的診斷率卻是相當的。
調適障礙的診斷通常與抑鬱症相混淆,但原因在於調適障礙是由外部壓力源引起的,通常在個體逐漸適應狀況後即可緩解。
調適障礙的症狀包括悲傷、絕望、興趣喪失、哭泣、緊張、不安、感到不知所措,甚至自殺念頭等。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調適障礙可分為六種類型,主要特徵包括:憂鬱情緒、焦慮、憂鬱與焦慮混合、行為障礙、情緒與行為混合障礙以及無特定類型。此症狀可分為急性或慢性,依其持續時間長短而定,若少於六個月則為急性,過六個月則為慢性。
反復遭受創傷經歷的人面臨更大的風險,特別是那些早期接觸壓力的個體。年齡也是一個影響因素,因為年幼的孩子擁有更少的應對資源,且不太可能意識到潛在壓力源的後果。調適障礙可以由各種壓力源引發,可能是創傷性的事件,也可能是相對輕微的,例如分手、期末成績不佳,或搬家等情況。研究顯示,壓力源的出現頻率越高,產生調適障礙的可能性越大。
調適障礙的診斷基於明確的壓力源及臨床評估。雖然此障礙的症狀常常在一段時間後有所緩解,但若壓力持續存在,則可能與重度抑鬱症或廣泛性焦慮症相混淆。重要的診斷標準包括症狀緊隨著壓力源出現的相關性、症狀的嚴重程度以及排除其他潛在障礙的必要性。
據報導,調適障礙患者中,約20-50%可能在五年內被診斷為其他更嚴重的精神障礙。
減輕調適障礙的治療方法通常包括個別心理治療、家庭治療、朋輩團體治療及必要時的藥物療法。根據每個個體的具體情況,治療的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包括年齡、症狀的嚴重性及個人偏好等。除了專業的心理治療外,家長和照顧者也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支持孩子的調適:
隨著疫情的影響,調適障礙的比例在許多地方有上升趨勢,特別是在年輕人中。根據研究顯示,有些人可能在調適中經歷挑戰,進而引發更深層的心理困擾。
最終,了解調適障礙如何影響不同年齡層和文化背景的個體,並探索如何更好地支援這些面臨壓力的人士,能否使我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