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適障礙是一種心理和行為疾病,其特徵在於對心理社會壓力的適應不良反應。這些反應通常涉及正常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但表現得比平常更加劇烈(考慮到背景和文化因素),造成顯著的痛苦、對壓力源及其後果的過度關注,以及功能性障礙。根據統計,調適障礙的終身流行率預估在成人中範圍介於5%至21%之間,且女性的診斷率是男性的兩倍。與此同時,在兒童和青少年中,男女的診斷機率大致相同。
根據 DSM-5,調適障礙有六種類型,根據主要症狀特徵來區分,包括:抑鬱情緒、焦慮、混合的抑鬱與焦慮、行為失調、情緒與行為的混合干擾以及未特定類型。
調適障礙的症狀包括悲傷、絕望、缺乏享受、情緒崩潰、焦慮、感到不知所措甚至自殺念頭等。這些症狀的常見特徵包括輕度的抑鬱症狀、焦慮及創傷後壓力症狀的組合。根據 DSM-5 的定義,這些症狀的持續時間如果少於六個月則屬於急性調適障礙;反之,如超過六個月則可能被視為慢性調適障礙。然而,這些症狀不得在壓力源終止後持續超過六個月。
調適障礙的六種類型包括:抑鬱情緒、焦慮、混合的抑鬱與焦慮、行為失調、情緒與行為的混合干擾,及未特定類型。
這些亞型根據主要症狀進行劃分,例如:以抑鬱情緒為主的類型表現為悲傷和缺乏興趣,而以焦慮為主的類型則顯示出焦慮和無法專注的問題。結合型類型則同時出現兩者的症狀。對於行為失調的類型,則可能出現破壞性行為和叛逆行為。
面對重複的創傷經歷會使個人面臨更大的風險,尤其是對於資源有限的年輕人來說。壓力源的性質在診斷調適障礙中相當重要,但應記住,一個壓力源的病理潛力取決於患者的認知。共同出現的壓力源包括婚姻衝突、財務問題及個人悲劇等。
調適障礙的診斷主要基於壓力源的存在及症狀消退的可能性。診斷的難度增加在於長期暴露於壓力源的情況,這會導致與其他心理障礙的交錯。正確診斷需要確認症狀在壓力源影響後的出現,並需確保無其他潛在心理狀況的影響。
調適障礙的治療通常依賴於心理治療和必要的藥物治療。個別心理治療、家庭心理治療和群體治療都可以成為有效的選擇。此外,專業人員建議透過積極的情感支持和開放的溝通來協助兒童適應挑戰。
調適障礙在專業界受到一定的批評,主要針對其症狀缺乏具體性及與環境因素密切相關的特徵。一些專家認為這些特徵使得其診斷的模糊性較高。
在 COVID-19 疫情爆發的早期,波蘭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疫情的出現對75%的受訪者產生了高度的壓力感。49%的人報告出現調適障礙症狀的上升,顯示疫情所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
如同許多心理健康問題,調適障礙的症狀與生活事件的影響密切相關。你是否能夠察覺身邊的人在面對壓力源時的反應,並提供他們所需的支持和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