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快速變動且充滿不確定性的商業環境中,企業面臨的風險日益增加。無論是自然災害、技術故障還是供應鏈中斷,都可能嚴重影響公司的運營。在此背景下,企業需要建立有效的危機應對計畫,以確保在面臨潛在威脅時能夠快速反應並持續運營。
業務延續性定義為「組織在發生破壞性事件後,能夠在預定的可接受水平下持續交付產品或服務的能力」。
危機應對計畫 (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 BCP) 是指建立預防和恢復系統,以應對可能對公司造成威脅的各種情景。目標不僅在於防範災難,還包括在災難恢復執行前及執行期間,促使業務的持續運作。有效的業務延續計畫需要高層管理的支持和整體規劃,以確保企業能在多變環境中保持韌性。
業務延續計畫涵蓋了任何可能負面影響操作的事件,例如供應鏈中斷或關鍵基礎設施的損失。BCP的制定通常需要關鍵員工及相關利益方的具體參與,旨在制定一系列應急措施,以在不利情況發生時,盡量降低對業務的潛在損害。
業務延續計畫的範疇並不局限於某一種情況,而是包括多種災難情景,以及在不同情景下企業將採取的具體行動。
研究顯示,投入資源提高韌性可以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這種韌性體現在企業能夠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當企業準備和計畫得更周全時,不僅能在危機中生存,還能在後續的市場競爭中蓬勃發展。
韌性不僅僅是應對一次性危機,而是持續的預測和調整能力。在這方面,「戰略韌性」這一術語逐漸受到重視,著重於企業如何在變革前期就識別和推動變化。
韌性理論強調的是一個動態的溝通過程,企業、員工及社會各界互相交流,以建立更具韌性的組織文化。
韌性包括五個主要組成部分:塑造常態、肯定身份錨、維持和使用溝通網絡、運用替代邏輯以及淡化負面情緒、突出積極情感。這些方法對企業在危機時期尤為重要,可使企業更好地應對各類挑戰。
制定業務延續計畫的過程涉及數個步驟,包括風險分析、業務影響分析 (Business Impact Analysis, BIA)及持續性規劃。這些工具和步驟可幫助企業確定在危機發生時,哪些業務功能是至關重要的,並且制訂分析和應對計畫。
業務影響分析能夠區分關鍵及非關鍵活動,幫助企業設定恢復目標,確保在災難發生時能迅速恢復運作。
一旦確定了各業務功能的恢復要求,企業就能針對每一潛在威脅制定具體的應急預案。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威脅如供應鏈中斷或技術故障,都將被納入考量,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例如,在過去的疫情期間,許多企業通過遠程工作與膺品分發計劃創造了韌性,減少了業務中斷的影響。
企業進行業務延續計畫時,通常需遵循一系列標準,如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針對業務延續管理系統所制定的標準。這些標準能有效指導企業在計畫制定及執行過程中的合規性。
合適的標準和指導方針不僅能夠確保企業的運營效率,還能增強其在風險管理方面的能力。
在危機管理與業務持續運營中,定期進行測試、演練及政策檢討是必不可少的。這不僅可以評估現有計畫的有效性,還能在不同環境和情境中不斷調整計畫,以確保其涵蓋足夠全面。
面對不可預知的挑戰和變化,企業必須明白危機應對計畫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變動中建立韌性以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在未來的商業環境中,你的企業準備好面對明天的挑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