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連續性可定義為「一個組織在遭遇擾動事件後,能夠持續提供產品或服務的能力」,而商業連續性規劃(或商業連續性和韌性規劃)則是創建預防和恢復系統的過程,以應對潛在威脅。對於企業而言,這不僅僅涉及到防範,還要在災難恢復的執行期間,確保持續的營運。
企業的韌性意味著抵抗失敗的能力,它使得組織能夠在環境變化中存活下去,無需永久地適應。
商業連續性是一個恰當執行商業連續性規劃和災難恢復的預期結果。美國的政府機構將這一過程稱為運營連續性規劃(COOP)。商業連續性計劃涵蓋了一系列可能發生的災難情況,以及企業在每種情境下所採取的步驟,以恢復正常的貿易運作。
根據2005年的分析,企業運營受到擾動的影響,投資於韌性可以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韌性的概念不再是抵抗單一危機的能力,而是持續預測和調整,選擇在危機發生之前採取適當措施。這可以概括為:準備、保護、反應和恢復。
韌性理論是一個組織在危機後能夠蓬勃發展的過程,透過強化抵抗力來實現。
當面對危機時,維持溝通和接受變化是關鍵的兩個方面。無論是準備應對危機(前韌性)還是危機後的持續溝通(後韌性),這些都是企業成功的基石。
商業連續性計劃(BCP)的設計需要考慮到組織中所有關鍵操作的要求,這些操作在關鍵依賴受到擾動的情況下仍需持續運作。根據ISO 22301的一些要求,組織必須定義其商業連續性目標,並確定可接受的最低產品和服務運作水平。
BCP是一組應急措施,旨在最小化在不利情況下對企業造成的損害。
計劃者必須擁有關於設備、供應商、位置以及重要文件等各種信息,以便在危機發生時迅速啟動相關程序。在進行影響分析(BIA)時,識別哪些功能是關鍵的,這些功能的差異可能會根據法律而定。
在確定恢復需求之後,每個潛在威脅可能需要獨特的恢復步驟。常見的威脅包括供應鏈中斷、基礎設施損壞等。利用有效的計劃和預防措施,可以在干擾發生時,維持企業的正常運作。
企業需要針對不同行業的威脅進行相應的風險分析,以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計劃。
這些計劃的成功取決於企業在平日的準備與訓練,以及在問題出現時的快速反應能力。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商業連續性規劃和管理的標準,包括ISO 22301、ISO 22313等,這些標準為企業提供了清晰的指導方針,助力於商業連續性的實施。
在實施商業連續性計劃的過程中,涉及到政策變更、資源獲取和測試等方面。企業必須不斷測試其計劃的有效性,並對其進行必要的調整,以確保能夠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危機。
一個有效的商業連續性計劃不僅是企業面對危機的盾牌,它同時也是企業持續運營的重要保障。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企業該如何制定有效的商業連續性計劃,以在未來的任何挑戰中保持穩定運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