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iniae與人類的驚人聯繫:為什麼魚販容易感染這種細菌?

在觀賞水族館的時候,你可能沒有想到藏在水面下的危險。自1970年代在亞馬遜淡水海豚身上分離出來的細菌——鏈球菌(S. iniae),如今已成為全球水產養殖業的一大隱患,每年帶來超過1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而這種細菌不僅對魚類構成威脅,還偶爾會感染人類,尤其是那些與生鮮魚類接觸密切的魚販。

「透過水產養殖的崛起,S. iniae的影響不容小覷。在27種魚類中都能找到這種細菌的蹤跡,尤其是吉尼斯世界紀錄的紅 drum和虹鱒。」

史上首次發現

S. iniae於1972年首次被從亞馬遜河的海豚上分離出來,當時這隻海豚因患有「高爾夫球病」而出現皮下膿腫。這種細菌在實驗室中經檢驗後發現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成功地以青霉素和泰樂菌進行治療。隨著時間的推移,S. iniae開始在魚類中造成廣泛的疫情,如今在全球的水產養殖中引發的致死率高達30%至50%。

感染機制與症狀

S. iniae能引起鯉魚、虹鱒等淡水和海水魚類的腦膜腦炎、皮膚損傷及敗血症等多種病症。在虹鱒中,感染後會出現嚴重的敗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損傷,表現為精神不振、失去定向和外部及內部出血等症狀。

「魚類在養殖過程中,環境壓力(如水質變差、過度擁擠等)會加劇對S. iniae的易感性,因此,水產養殖業者必須對養殖環境進行有效管理。」

人類感染的可能性

雖然S. iniae主要是魚類的病原體,但它也能引起人類的機會性感染。這些感染主要發生在免疫力較弱的人群中,並且症狀包括蜂窩組織炎、心內膜炎、腦膜炎等,讓人倍感驚訝的是,許多感染者都是亞裔人士。自1991年以來在美國出現的病例中,多數患者在處理生魚時受傷,導致細菌進入體內。

「這種細菌會利用人類在處理生鮮魚時的不慎,趁機進入身體,這引發了人們對飲食衛生的重視。」

抗擊感染的方法

在水產養殖中,一旦確認S. iniae疫情,業者可以採取幾項措施來控制感染。降低餵食量,減少魚類密度,保持最佳的水溫和氧氣水平,這些都有助於減少魚類的壓力,從而抑制細菌生長。研究發現,某些乳酸菌可有效抗擊S. iniae感染,其中可能包含腸道中的嗜水氣單胞菌(Aeromonas sobria)。

結論

隨著針對S. iniae的抗生素、疫苗等治療措施的逐步研究,治療的效果也在不斷提升。然而,這個細菌的傳播途徑及其與人類的關聯仍然是科學界持續探索的熱點。在未來,我們是否能更好地理解這種細菌的行為及其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呢?

Trending Knowledge

驚人的魚類感染:你知道哪27種魚會受到S. iniae的威脅嗎?
自從1970年代從亞馬遜淡水海豚中分離出來以來,屬於鏈球菌屬的革蘭氏陽性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已成為全球水產養殖業的一大病原,導致每年超過一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種病原體自首次發現以來,已在全球最少27種養殖或野生魚類中出現感染報告,其中包括鯉魚、紅鼓魚、混合條紋鱸以及虹鱒等。不論是淡水還是鹹水魚,S. iniae都具有感染的威脅,其感染可引起腦膜腦炎、皮膚病變和敗血症等症狀。
神秘的“高爾夫球病”:這種疾病的真相是什麼?
神秘的高爾夫球病,最初是在1970年代由一種名為<code>Streptococcus iniae</code>的細菌引起的,從亞馬遜淡水海豚中分離出來。這種球形細菌雖然最初在水中動物中發現,但如今卻成為了全球水產養殖業中最具破壞性的魚病之一。每年因為這種細菌的感染,水產養殖業造成的經濟損失已超過一億美元。 <blockquote> 自1976年首次被命名以來,<code
水族館的致命敵人:S. iniae是如何引發千萬美元損失的?
自1970年代從亞馬遜淡水海豚中首次分離以來,Streptococcus iniae這種革蘭氏陽性球狀細菌逐漸成為全球水產養殖業的重要病原體,所造成的損失高達每年一億美元。這種細菌目前已在至少27種魚類中檢出,包括鯉魚、鮮魚和虹鱒等多個鮮活魚種的感染情況日益嚴重,導致各地水族館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 <blockquote> 至今,S. iniae感染已造成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