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館的致命敵人:S. iniae是如何引發千萬美元損失的?

自1970年代從亞馬遜淡水海豚中首次分離以來,Streptococcus iniae這種革蘭氏陽性球狀細菌逐漸成為全球水產養殖業的重要病原體,所造成的損失高達每年一億美元。這種細菌目前已在至少27種魚類中檢出,包括鯉魚、鮮魚和虹鱒等多個鮮活魚種的感染情況日益嚴重,導致各地水族館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

至今,S. iniae感染已造成全球水產養殖業年損失超過一億美元。

S. iniae的感染通常表現為腦膜腦炎、皮膚病變以及敗血症,並對包括鱸魚和鯛魚在內的水生生物造成威脅。此外,這種細菌偶爾也會感染人類,尤其是經常接觸魚類的工作人員,可能導致敗血症、毒性休克綜合症等嚴重疾病。

病菌的歷史

1972年,S. iniae首次從一隻受到「高爾夫球病」感染的亞馬遜海豚體內分離出來。當時,這隻海豚成功接受了青黴素和美洛西林的治療。隨後,這種細菌被識別為新物種,並於1976年正式命名為S. iniae。隨著時間的推移,S. iniae的感染在亞洲及美國的水產養殖中進一步擴散,研究人員發現其與其他鏈球菌病原體存在相似性,進一步引發關注。

如何識別感染

在實驗室中確定S. iniae的存在是一項挑戰,尤其是傳統方法往往未能提供準確的結果。雖然分子遺傳學方法如DNA測序能夠提供辨識,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研究顯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方法並非必需。是以,對S. iniae的迅速和精準的檢測變得至關重要。

許多傳統的自動微生物系統可能會將S. iniae誤識或未識別。

對魚類的影響

S. iniae在淡水、海水和多穩鹽魚類中具有高度致病性,並且可致死性高達30-50%。如不加以控制,可能會對水產養殖界造成嚴重影響。根據1997年的報告,S. iniae感染的全球經濟損失在當年高達一億美元,尤其是美國的受到影響尤為明顯。

被S. iniae感染的魚類會出現各種症狀,這些症狀因物種而異,例如:在泰拉皮亞中,它會導致神經系統的受損,並出現無力、游動不規則等情況,往往數日內便導致死亡。而在虹鱒中,則通常與敗血症和中樞神經損傷有關,症狀包括無力、失去方向,以及外部和內部出血。

人類感染S. iniae

儘管S. iniae主要影響魚類,但同時也可在弱勢或免疫系統受損的人類中引起機會性感染。雖然感染的病例相對較少,但自1991年以來,在美國和加拿大的一些病例中,確認該細菌對人類造成了感染。大部分病例的患者均為亞洲裔,這是否暗示著某種遺傳因素尚需進一步的研究。

控制與治療

為控制S. iniae在水產養殖中的擴散,研究人員採取了多種措施。降低魚類飼料的投放量可以減少死亡率,因為魚類在進食時會加速水中細菌的傳播。另外,降低魚的生存密度和保持適宜的水質同樣有效。研究顯示,添加某些益生菌亦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S. iniae感染。

控制S. iniae感染可以大幅降低水產養殖的經濟損失。

總體來說,S. iniae的影響不容小覷,即使在醫學和水產養殖行業中的研究也不斷進行。面對這一威脅,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水產養殖的運作模式,以確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Trending Knowledge

驚人的魚類感染:你知道哪27種魚會受到S. iniae的威脅嗎?
自從1970年代從亞馬遜淡水海豚中分離出來以來,屬於鏈球菌屬的革蘭氏陽性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已成為全球水產養殖業的一大病原,導致每年超過一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種病原體自首次發現以來,已在全球最少27種養殖或野生魚類中出現感染報告,其中包括鯉魚、紅鼓魚、混合條紋鱸以及虹鱒等。不論是淡水還是鹹水魚,S. iniae都具有感染的威脅,其感染可引起腦膜腦炎、皮膚病變和敗血症等症狀。
神秘的“高爾夫球病”:這種疾病的真相是什麼?
神秘的高爾夫球病,最初是在1970年代由一種名為<code>Streptococcus iniae</code>的細菌引起的,從亞馬遜淡水海豚中分離出來。這種球形細菌雖然最初在水中動物中發現,但如今卻成為了全球水產養殖業中最具破壞性的魚病之一。每年因為這種細菌的感染,水產養殖業造成的經濟損失已超過一億美元。 <blockquote> 自1976年首次被命名以來,<code
S. iniae與人類的驚人聯繫:為什麼魚販容易感染這種細菌?
在觀賞水族館的時候,你可能沒有想到藏在水面下的危險。自1970年代在亞馬遜淡水海豚身上分離出來的細菌——鏈球菌(S. iniae),如今已成為全球水產養殖業的一大隱患,每年帶來超過1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而這種細菌不僅對魚類構成威脅,還偶爾會感染人類,尤其是那些與生鮮魚類接觸密切的魚販。 <blockquote> 「透過水產養殖的崛起,S. iniae的影響不容小覷。在27種魚類中都能找到這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