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與男性之間的性行為:為何這個群體的HIV感染率如此高?

自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國首度發現HIV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以來,該病毒與男男性行為者群體之間的關聯就經常被流行病學家和醫療專業人員研究。在1981年,醫生們發現洛杉磯、紐約和舊金山的男同性戀者中尖銳出現卡波西肉瘤與肺囊蟲性肺炎等病例,以此為端倪,HIV/AIDS疫情逐漸浮上檯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球有至少3%而最多可達16%的男性曾與其他男性發生性行為。

「男男性行為者」(MSM)是指與同性交往的男性,無論其自我認同為何。這一類別涵蓋了無法或不願意自我認同為男同性戀或雙性戀的男性。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的估計,男男性行為者在美國的人口比例約為2%。這群人雖然只佔總人口的一小部分,但卻是美國HIV/AIDS疫情受影響最深的群體。

風險因素

根據UNAIDS的報告,全球男男性行為者的HIV感染風險是所有成年男性的22倍。雖然許多研究表明,大多數男同性戀者每年的無保護性伴侶數量與異性戀者相似,但某些研究則指出,報告有四位以上男性伴侶的人的HIV感染風險較高。

美國各大城市的研究表明,只有四分之一的少年男男性行為者認為自己有感染HIV的風險。

無保護性行為與傳播途徑

無保護的肛交比無保護的陰道性交更容易傳播HIV,因為直腸的內膜較薄,容易讓病毒進入身體。因此,無論是接受方還是插入方,均面臨感染HIV的風險。

社會現象與隱匿文化

在美國,黑人男男性行為者中存在一個特殊的「下潛」(Down-low)文化,這是一種通常不自我認同為同性戀或雙性戀的男性與其他男性進行性行為的社會現象。這些男性通常會與女性伴侶維持關係,同時隱瞞其與男性的性行為,這也變成了其身份認同的重要部分。

根據CDC研究,黑人男男性行為者中未公開性取向者的HIV感染率為14%,遠高於其他族裔(5%)的未公開者。

預防措施

隨著年代的推移,防範HIV的措施逐漸多樣化。預曝光預防(PrEP)成為一項極具效果的預防手段,能顯著降低高風險個體(如男男性行為者)感染HIV的機會。然而,這項措施的有效性非常依賴個體的遵從性。

檢測的可及性

UNAIDS指出,「選擇伴侶的HIV狀況」在美國越來越普遍,意味著許多男男性行為者可能因為恐懼或羞恥而不主動檢測HIV。據報告,近半數HIV感染者在確認感染時已經進入病程的晚期。

儘管多數人對HIV的認知在增加,但仍有相當比例的年輕男性對感染HIV持有漠然的態度。是否這樣的現象會對日後的健康政策和公共衛生措施產生長遠影響呢?

Trending Knowledge

1970年代到1980年代的HIV疫情:為何與同性戀男性息息相關?
自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國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出現和擴散的報導以來,HIV/AIDS疫情經常被流行病學家和醫療專業人員與同性戀、雙性戀及其他男性與男性性交(MSM)者聯繫在一起。1981年,醫生在洛杉磯、紐約市和舊金山首次發現同性戀男性中出現卡波西肉瘤和肺囊蟲肺炎的群聚病例。1981年6月5日,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表了關於該病毒的第一份官方報告,詳述了五名年輕同性戀男性因嚴重
HIV如何在美國悄然擴散?背後的故事是什麼?
自1970年代和1980年代以來,美國的HIV/AIDS疫情已經逐漸蔓延,尤其是與男男性行為者(MSM)相關的議題更是突顯。疫情的初步跡象是在1981年洛杉磯和紐約市的同性戀男人之間發現了卡波西肉瘤和肺囊蟲肺炎等疾病的聚集病例。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第一份官方報告於1981年6月5日發布,詳細介紹了五名年輕同性戀患者的病情,開創了對這一病毒的關注。 <blockquo
醫學界為何最初稱HIV為“同性戀相關免疫缺陷”?這名稱背後有何意義?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隨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出現與傳播,醫學界迅速將其與男男性行為(MSM)群體聯繫在一起。這一過程的開端是1981年,醫生們在洛杉磯、紐約和舊金山發現了一系列的卡波西肉瘤和肺囊蟲肺炎病例,其中大多數患者均為同性戀男性。隨後,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在1981年6月5日發表了首個有關該病的正式報告,記錄了五名年輕同性戀者因重症感染住院的案例。 <blockq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