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隨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出現與傳播,醫學界迅速將其與男男性行為(MSM)群體聯繫在一起。這一過程的開端是1981年,醫生們在洛杉磯、紐約和舊金山發現了一系列的卡波西肉瘤和肺囊蟲肺炎病例,其中大多數患者均為同性戀男性。隨後,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在1981年6月5日發表了首個有關該病的正式報告,記錄了五名年輕同性戀者因重症感染住院的案例。
“在1982年,醫學界開始以‘同性戀相關免疫缺陷’(GRID)來稱呼這一病症,這一名稱後來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隨著對此病的認識加深,醫學界逐漸意識到HIV/AIDS不僅僅影響MSM群體,事實上無論性別和性取向,每個人都有可能受到感染。儘管如此,MSM仍然被視為全球“關鍵群體”,也就是說,他們面臨著較高的HIV感染率和風險。
根據聯合國的估計,MSM的全球中位數HIV流行率為7.7%。即使如此,這一點也無法掩蓋醫學界最初使用“同性戀相關免疫缺陷”這一術語的社會文化背景。
“同性戀相關免疫缺陷”一名的使用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於同性戀的廣泛誤解與偏見。在這段時間,許多醫生和社會大眾仍將同性戀視為一種病態或道德缺失,這導致了對於HIV患者的偏見和污名化。在1980年代,HIV/AIDS被貼上了與性別和性取向相關的標籤,這使得醫學界對其的認識和對策受到影響。
“許多MSM選擇不標記為同性戀或雙性戀,這加深了對於該群體的諷刺和簡化。”
直到1982年,醫學界才開始使用“後天免疫缺失症候群”(AIDS)這一術語作為GRID的替代,並於同年9月正式使用AIDS這一縮寫。這一變化不僅是對病名的更新,更是對社會觀念的重新思考。
雖然統計顯示MSM僅占美國人口的小比例,但他們仍是受HIV/AIDS影響最嚴重的群體。CDC的數據指出,2009年男性對男性的性行為(MSM)占美國新增HIV感染的61%。在近780,000名HIV感染者中,大約51%為MSM。
這一現象的背後原因有多重,包括行為及文化因素,尤其是在非洲裔美國男性中,“下層文化”(Down-low)這一詞語的出現揭示了一種普遍存在的性身份與行為的對立。在這種文化中,許多自認為是異性戀的黑人男性實際上仍然尋求與其他男性的性接觸,卻因社會壓力而不願意公開承認。
為了解決MSM中高HIV感染率的問題,醫學界提出了多項建議,包括推廣安全性行為、加強公共教育以及在社區內提供HIV檢測服務。針對社會上的污名化問題,UNAIDS也強調必須落實“性積極”政策,以改善性別平等和促進健康教育的發展。
“未來如何改善對MSM群體的理解和支持,以進一步降低HIV感染率?”
隨著對HIV/AIDS的認識不斷增長,社會觀念的轉變將有助於提升對MSM群體的理解與支持。在此背景下,我們應思考,若仍然存在無知與偏見,這將如何影響新一代人對HIV的認識和防治努力?